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 集刊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

简  介: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和比较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学理逻辑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和谐、开放、对话的理论氛围。20多年的理论步履需要总结,现实的理论问题需要讨论,未来的理论发展期待创新与突破。本期是《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8期。本书主要对汶川地震与文化遗产保护、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理论及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新译作了集中讨论。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主办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 主  编:曹顺庆
  • 创刊时间:1996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0-6744-6
  • 单价
  • 总价

总第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张隆溪[1] (1-12)

世界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王宁[1,2,3] (13-26)

文明互鉴的文化基因视角——重写文学史的前提 叶舒宪[1,2,3] (27-39)

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空间拓展——以泰戈尔与中国为个案的探讨 黎跃进[1] (40-51)

18世纪欧亚交涉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起源 金雯[1] (52-63)

文明互鉴与萨义德的世界文学经典观重塑 李孟奇[1] (64-78)

从中国文学到日本汉文学——古代东亚“世界文学”的生成机制 乐曲[1] (79-93)

文明互鉴和世界经典:《论语》四种早期外译及其关系 姚达兑[1] (94-106)

世界文学话语中的自由与规训:——以学理考辨为中心 蒋海涛[1] (107-119)

汉学主义争鸣 刘勇刚 (120-120)

“汉学主义”是无建设性意义的文化研究理论吗?——《顾明栋“汉学主义”之商榷》的再商榷 魏建刚[1,2,3] (121-139)

互识、互证与互补:走向对话创新的汉学批评 李松[1] (140-157)

古籍数字化与古代文学研究新变化 吴夏平[1] (158-173)

《论语》在中国历代儒家典籍中的文本复用与互文分析 杨浩[1];李佳纯[2];王军[2];苏祺[3] (174-192)

苏辙作品的时空分布——基于“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 郭红欣[1,2] (193-212)

基于文本相似度分析的《红楼梦》化用唐诗研究 李飞跃[1];宋佳霏[1] (213-228)

20世纪中国音乐家的代群分布及变化 沈洋[1] (229-242)

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发覆 杨明照(弢甫) (243-277)

明代蒙古族苏氏家族的诗学思想与宗尚趋向探论 多洛肯[1];姚丽娟[1] (278-296)

伊维德包公词话译介的“副文本”对文明互鉴的启示 党从心[1];李永平[1,2] (297-315)

胡适在英语世界的形象:以英语通信为例 郑澈[1] (316-328)

《喧哗与骚动》还是《声音与愤怒》?——威廉·福克纳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之新释 卢迎伏[1] (329-340)

毕摩音乐《指路经》在彝族葬仪中的民俗学内涵与音乐特征——以四川地区为例 宋阿依姆[1];杜卓然[1] (341-350)

多重视角下《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的变异呈现 曹漪那[1];艾光会[1] (351-365)

政务新媒体中青年用户与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互动研究——基于弹幕语言的分析 杨珊[1];田仕顺[1] (366-379)

史与思:中国文论“失语症”考论 时光[1] (380-396)

羌族巴绒母系文化特征解读 李延浩[1];刘力菁[1] (39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