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08-200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简 介: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335
-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069/K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现实要求、多维困境与逻辑转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思考
陈东琼[1];李婷婷[1]
(5-13)
大遗址保护利用赋能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以良渚遗址为例
杜晓帆[1,2];全轶先[1,2];孔梦悦[3]
(14-19)
磁山遗址饮食模式的实验考古观察
唐邦城[1];黎海超[1]
(20-25)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
孙海芳[1,2];刘学堂[3]
(26-34)
东门头“太阳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观念新释
杨阳[1];杨华[1]
(35-42)
从考古发现看新疆干果遗存及相关问题
牟新慧[1]
(43-52)
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证据
陈煦[1];王宁[1]
(53-63)
国内外贝丘遗址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韦嘉胜[1];郝秀东[1];欧阳绪红[1]
(64-73)
饭稻羹鱼:《齐民要术》中的南方因素(下)
曾雄生[1]
(74-81)
新石器时代晚期粤北、粤西的稻作文化——以曲江石峡、封开杏花河遗址为中心
张巨保[1]
(82-90)
论稻作农业与岭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
韩恩瑞[1];孔婷婷[1]
(91-97)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无锡农村调查研究
隋福民[1,2];孙健[3]
(98-108)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
姚鹏[1];朱冠楠[1]
(109-118)
从土地换佃讼案看清代基层社会治理
肖霈柠[1]
(119-128)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农场建设研究
任仟[1]
(129-136)
从“预约统购”到“合作生产”——近代广东甘蔗产销模式转型研究
徐旅尊[1];衷海燕[2]
(137-146)
新中国工农产品的城乡流通与市场层级——以1949—1965年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中心
张一平[1]
(147-156)
宋代地方救荒中的问责制度及其成效评析
金勇强[1]
(157-165)
“蝗飞入海”文本流变与宋代禳蝗思想转型
陶江锐[1];赵艳萍[1]
(166-173)
草木之间:中国古代对竹属植物的认知
李兰芳[1]
(174-181)
明清时期福建的柑橘生产及其影响
吴忱恬[1];李昕升[1,2]
(182-192)
中国蚕桑文化的历史脉络、价值意蕴与创新进路
胡玉萍[1];杨虎[2]
(193-198)
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与价值重塑
伽红凯[1];王庆霖[1]
(199-205)
新时代的区域农业史研究——《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评介
梁诸英[1];方文静[1]
(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