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豆自省”砺品行
生 潇
宋朝有个“赵概投豆”的故事。讲的是官员赵概在案头上摆放了一个瓶子和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以此检验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刚开始黑豆比白豆多,渐渐地白豆多过黑豆,再到后来黑豆近乎不见。最终,凭着这样持久的自我修炼,赵概成为德行高尚、名垂青史之人。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要学会以“投豆自省”来提升自己,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
重在实事求是。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然而,大多数人都把前者放在胸前,把后者放在背后,一低头就看到他人之非,却很少看到自身之过。现实中,一些人为权力所累、金钱所惑、名利所缚,以致“私心私利私欲”的包袱越来越重,等到病入膏肓才悔之晚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错误。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时时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检视自身,唯此才能做到“知耻而后勇”。
贵在知错必改。韩愈在《五箴》中指出:“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人“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拿出知错必改的勇气,多些知错必改的行动,才能真正与错误决裂。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讳疾忌医,就会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让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必须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能够当下改的,立即改、改彻底;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明确阶段目标,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松手。
难在敬终如始。古人投豆,胜在日日不断;今人自省,常患“三分钟热度”。曾国藩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多年坚持在修身、自律、勤学等方面自我反省,30余载笔耕不辍。他指出,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反躬自省,一时一事容易,坚持一辈子却很难。只有坚持“投豆自省”,以钉钉子精神砥砺德行,才能厚积薄发、有所成就。要吃一堑、长一智,把错误看清楚、析透彻,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提升能力,努力做到“不贰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躬自省的同时,也要学会“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善于倾听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不断自我净化、淬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