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文论丛 集刊
Collected Essay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简 介: 这部集刊分“外国语言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外国文化研究”“翻译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6个栏目,收入26个单位的40名作者译者的30篇文章。30篇文章中有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0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篇,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成果7篇,市级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篇,涉及到外语文的诸多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维樑、澳门大学教授龚刚、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授单德兴、四川大学教授周光亚、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原一川、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刘玉红、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罗苹、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朱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叉、乐山师范学院教授邓道宣、攀枝花学院教授孙鹏、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塔利(Robert Tally)、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克(Steven Tötösy de Zepetnek)、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施吉瑞(Jerry Schmidt)、日本菲利斯女学院大学教授岛村辉(しまむら てる)、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越寰(Ngô Viết Hoàn)等海内外专家撰稿,汇集了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主的国内外外国语文一定数量、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授权点
- 主 编:张叉
- 创刊时间:2008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6961-8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中西语言文字与中西文化走向关系
辜正坤[1]
(1-2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字概述
周光亚[1]
(21-39)
浪漫主义的漫长岁月:1968年与理论项目
加林·提哈诺夫[1];王雪茹[2]
(40-59)
波伏娃女性主义理论下《为奴十二年》中的帕西形象探究
邱永旭[1];漆琦[1]
(60-69)
当代法国疫情文学叙事研究
王超[1];任凌志[1]
(70-81)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简朴的深义
张顺赴[1]
(82-91)
海上丝路与《今昔物语集》的海洋叙事
刘沙沙[1]
(92-102)
后殖民视野中的阿契贝与语言政治批评
秦鹏举[1]
(103-118)
白石在伪满洲国体验的所谓“民族协和”
田月梅[1]
(119-132)
性别的“倒置”——性别批评视野下盖伊·范德海格《走下坡路的男人》研究
董首一[1]
(133-142)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比较文学眺望
[丹麦]斯文德·埃里克·拉森[1];王俊茹[2]
(143-158)
访谈式研究法在比较文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何去何从:比较文学中外名家访谈录》评析
李天道[1]
(159-178)
班·姜森的莎士比亚颂和中西比较诗学——冥冥中进行的一个中西“文明互鉴”
黄维樑[1]
(179-191)
地方路径与世界性因素——李劼人小说的“在地性”与“世界性”
赵渭绒[1];刘思南[1]
(192-207)
《黄色墙纸》中“家”的阈限性
刘玉红[1];王一丹[1]
(208-219)
哈罗德·布鲁姆对当代中国文艺批评人才培养的启示
曾洪伟[1]
(220-238)
弗莱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的苏童《黄雀记》解读
汤雪彤[1];张起[2]
(239-255)
记忆与想象:吕西安·博达尔小说中的成都形象
彭韵霏[1];佘振华[1]
(256-267)
中国文化负载词外译——以“译入”和“译出”为视角
朱华[1]
(268-279)
巴金的“门槛”情结(外二题)
龚明德[1]
(280-285)
试析19至20世纪东南亚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译”和“不译”
林澜[1];容剑玲[1]
(286-304)
传播学视域下巴蜀方言文化英语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周杰[1,2]
(305-319)
多模态译介杜甫诗歌的“三境”及其互动机制论——以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例
李霞[1]
(320-337)
蒙古文叙事诗《司马貌魂断三国案》考述
圆圆[1]
(338-350)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说唐后传》蒙译本考述
秀珍[1];聚宝[1]
(351-362)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的四川-泰国基础教育合作
李庆莹[1];王雪茹[1];张叉[2]
(363-373)
基于核心素养观的高中英语教学讨论
罗军[1];孙鹏[2]
(374-379)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英语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应用
罗亮[1]
(380-395)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探索——以写作促成环节为例
许敏[1]
(39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