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期
整刊阅读
卷首语
王杰[1]
(0-0)
允许另一个世界存在:审美先锋派的理论诉求与乌托邦倾向
张良丛[1]
(3-14)
从“主观美学”到“辩证美学”: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超越及其启示
范永康[1];袁冰清[1]
(15-27)
历史的沉浸:《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剧场生成
陈浩东[1]
(28-43)
马克思“美的规律”论与鲍列夫美学体系的建构——基于《美学》的考察
费君箫[1]
(44-53)
当代文艺批评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曹凌霄[1];王杰[2,3,4]
(57-82)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一个批判理论概念的中国话语革新
王彦丁[1]
(83-96)
建国瓷:变革时代的国家行为、视觉形象和审美实践
李兴华[1];王亚丽[1,2]
(97-111)
人生论美学的中西综合创造之路——以王元骧为中心
刘毅青[1];王颖欣[1]
(112-125)
卡冈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系统方法
王宏彦[1,2];凌继尧[1]
(129-138)
霍克海默论艺术社会学与摄影的意义
蒋颖[1];王凤才[2];霍克海默
(139-145)
论审美资本主义的权力布展模式及其超越
唐雅楠[1];王琦[1]
(146-161)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艺术理想中的爱欲困境——兼论拉康对齐泽克的启示
刘宸[1]
(162-174)
爱的政治与后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学——德里达“友爱政治”的美学考察
陈晓彤[1]
(175-186)
安克斯密特论“美学政治学”——兼谈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美学转向
贺嘉年[1]
(187-202)
物何以成为艺术——极简主义物性艺术的气氛美学阐释
程赟[1]
(205-222)
审美经验与感性解放——本雅明“光晕”美学的现象学阐释
王光祖[1]
(223-235)
当前国内审美人类学研究的进展、热点、趋势及建议——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孙文刚[1,2];黄怡卓[1]
(239-258)
边缘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的当代回响
向丽[1]
(259-272)
当代美学中的时间及其政治——基于雅克·朗西埃的考察
赵威[1]
(273-284)
数字审美世界主义: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与数字社会交往新格局
沈郑[1];郑锦琪[1]
(287-298)
审美主义与新媒介文学的世俗倾向
周才庶[1]
(299-311)
数字时代的空间再生产:“网红打卡”的生产性消费现象分析
韩素梅[1];马姚姚[1]
(312-325)
数字时代沉浸美学的反讽批判
刘芳[1,2]
(326-337)
高校美育数字化范式转型与效能提升:基于ISM-MICMAC方法的实证研究
钟丁静[1];吴风[1]
(338-358)
沈从文都市小说的电影模态
黄筱茜[1]
(359-373)
从“花样”的年华到“繁花”的凋零——王家卫墨镜里审视和展示的次文化
张子夜[1,2]
(377-385)
当怀旧成为一种“品味”——评电视剧《繁花》
丁功谊[1,2]
(386-397)
真理存在的当代形式:电影《三大队》的现实主义内蕴探讨
王杰[1,2,3];杨旭[1];邱跃强[1];胡漫[3]
(398-406)
斜塔上的守望——《美的守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案研究》序言
王杰[1,2,3]
(409-41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维探索——读陆贵山先生《宏观文艺学研究》
何信玉[1]
(413-422)
当代美学的新形态:回顾与展望——《审美人类学前沿问题》书评
雷童[1]
(423-435)
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研究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田王晋健[1];黄春红[2]
(436-448)
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7周年暨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会活动报道
田王晋健[1]
(449-452)
现代性与生物多样性研讨会
(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