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集刊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
简 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半年刊)创刊于1998年,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专业性、前沿性、国际性办刊理念,追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凝聚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最活跃、最有创新力的研究团队,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深入发展,打造我党执政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主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 主 编:王杰
- 创刊时间:1998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上海市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4988-8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卷首语
王杰
(I0001-I0004)
自然、情感与现代性在早期苏联格鲁吉亚艺术与电影中的表现:以戴维·卡卡巴泽和尼莎·戈戈贝里泽为例
杜尚·拉杜诺维奇[1];刘晋维[2];葛荣凯[2]
(3-12)
何谓现代性?释义、反思及展望
曹青[1,2]
(13-26)
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揭示与反思:从越南传统诗歌中的雁南飞和落叶谈起
李哲罕[1];傅航颖[1]
(27-37)
考德威尔的现代性与审美乌托邦——戴维·马格利斯教授访谈录
王杰[1,2];胡漫[1]
(38-44)
当代社会的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安德鲁·罗斯教授访谈录
杨东篱[1,2];王杰[3,4]
(45-52)
从聚焦性视觉到周边知觉:论当代艺术感知模式转变的现象学基础
戴思羽[1]
(55-68)
科幻叙事中的城市角色:空间美学与社会隐喻
周铭英[1]
(69-82)
杭州城市美好形象的国际传播及其跨文化审美认同研究
沈郑[1];杨若新[2]
(83-97)
歌师在壮族山歌审美体验完整性中的意义
黄春红[1]
(98-112)
算法时代的技术追问——《逆行人生》的审美人类学解读
丁功谊[1,2]
(113-124)
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及其美学的诞生——美学史的几个节点
阎国忠[1]
(127-156)
1934年我国文坛“伟大作品”讨论的思想交锋与价值检视
刘中望[1];孙婷[1]
(157-176)
新时代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世界视野和价值取向
张进[1];徐滔[2]
(177-190)
新时期以来审美观念的转型及审美现代性的再思考
李慧[1]
(191-203)
青少年音乐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交融及其审美表达
黄敏学[1];郭克俭[2]
(204-219)
剧场气氛的审美发生机制研究——以新编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为例
张宏燕[1,2];张子程[1]
(220-233)
作为活动的艺术:马克思与美学批判
[法]伊莎贝尔·伽罗[1];艾士薇[2]
(237-248)
本雅明论悲剧的时代特征
丁尔苏[1]
(249-258)
韦尔默与哈贝马斯之争:后现代文化和艺术的真理有效性
李进书[1]
(259-275)
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话语的双重维度阐释
张敏[1]
(276-292)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历史化进路及其当代美学理论建构意义——以托尼·本尼特《文学之外》为中心的考察
翟志强[1]
(293-302)
“想象性解决”疑难与批评的形势构造——重审列宁的托尔斯泰论
张鹏瀚[1]
(303-319)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幽默概念史及其叙事建构
张颖[1];王进[2]
(320-328)
《美国新百科全书》中的“美”条目
无名氏[1];李锁贵[1];李英涛[1]
(331-339)
浅谈《美国新百科全书》“美学”条目的作者归属
李锁贵[1];李英涛[1]
(340-358)
诸神的再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讨论纪要
王杰[1,2];赵圣之[3];魏梦然[3];顾盼[4];杨东篱[5,6];林玮[1,7];刘晋维[1];葛荣凯[1]
(361-373)
激活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讨论纪要
刘晋维[1];魏梦然[2];王杰[1,3];高宏明[4];陈奇佳[5];刘慧梅[1,6];杨东篱[7,8]
(374-385)
回音壁:见证历史,“打捞”经验——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美学意义
魏梦然[1]
(386-396)
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不想当女性主义者
张月[1]
(397-416)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理据和路径——以李小江及其相关论述为中心
杨霞[1,2];畅引婷[1]
(417-435)
西湖美学研究需要方法论的创新——“自然与城市:西湖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杰[1,2]
(439-455)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的形成与演变”会议综述
唐心谊[1];余菲[1]
(456-463)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拓展——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哲学范式与问题视域》
孙汉阳[1];李岩[2]
(464-470)
赓续、新变与延展: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当代阐释——以《审美教育的当代性》为中心的考察
史晓林[1];郑莼婕[2]
(471-484)
在“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视野中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柴焰[1];张凯悦[1]
(485-490)
为人民大众说话——《激浊扬清集》序
刘润为[1]
(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