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集刊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

简  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半年刊)创刊于1998年,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专业性、前沿性、国际性办刊理念,追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凝聚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最活跃、最有创新力的研究团队,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深入发展,打造我党执政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主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 主  编:王杰
  • 创刊时间:1998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上海市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4837-9
  • 单价
  • 总价

总第

卷首语 王杰[1] (0-0)

文艺滋养人民审美价值观的方式路径 王杰[1,2,3] (3-11)

21世纪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话语形态 韩振江[1,2] (12-28)

农民画: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人类文化的一种建设路径——以余东农民画为例 杨东篱[1] (29-54)

乡愁共同体: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审美现代性表征 孙开晗[1] (55-69)

超越之美与感性之美的综合——托马斯·阿奎那“美”的概念的构建与价值 崔嚷月[1] (70-83)

弗·布特尔韦克《13世纪末以来的诗歌和辞令史》(1801—1819年格丁根)一书摘要 李锁贵[1];卡·马克思 (87-100)

想象的关系:阿尔都塞与唯物主义美学 赵敏[1];周斌[1];麦克尔·斯普林克[2,3] (101-124)

阿尔都塞论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波琳·琼森[1];高琼[2] (125-138)

革命理想与都市幻象交融的历史图景——海派文化语境下中国左翼音乐的生成 黄敏学[1] (139-152)

论鲁迅与马克思在悲剧观念上的潜在对话 史晓林[1,2] (153-167)

艺术与共同体的形成——“行动”视角下的《精神现象学》“艺术宗教”章解读 陈俊早[1];朱立元[2] (171-187)

新艺术,还是新技术?——论伯纳姆对马尔库塞的误读 王宇阔[1] (188-200)

奥斯维辛之后的启蒙重构——重访阿多诺的文化批评观念 朱兆斌[1] (201-217)

哈拉维的“赛博格书写”与意识形态批判 李国栋[1] (218-234)

晚期资本主义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复兴——兼评《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和《保卫人文主义:理论与政治的探讨》 汪宸[1];李哲罕[1] (235-246)

媒介视域下世界级遗产地美育的生成、发展与走向——基于灵渠的考察 阳玉平[1,2] (249-26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新形态美育思想探析 石然[1] (267-283)

自由与劳动:从席勒到当代审美实践 吕孟昕[1] (284-298)

异域的想象:走出钢筋水泥的囚困——乌托邦回归的遐想 张子夜[1,2] (301-308)

边缘之外与艺术的力量——以纪录片《在美丽与疯狂之间》为考察中心 韦肖梅[1];向丽[1] (309-329)

以身体美学理论为基石的美学建构——《陕北民歌的审美维度与文化价值研究》读后 王娜[1];申朝晖[1] (330-341)

对当代设计美学理论建构的跨学科特征的思考 汪振城[1,2,3] (342-354)

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审美现代性——谈王杰、王真等著《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学术特色 范永康[1];赵妍姿[1] (357-364)

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新时代文艺理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研讨会综述 田王晋健[1] (365-375)

科技与全球化背景下美学与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第十一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综述 杨韵涵[1];沈郑[2] (376-382)

中国古典美学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探索与构建——“固本与兴新——第三届中国古典美学高端论坛”综述 谢金良[1];刘朝元[1] (38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