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化与文论 集刊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
简 介: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和比较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学理逻辑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和谐、开放、对话的理论氛围。20多年的理论步履需要总结,现实的理论问题需要讨论,未来的理论发展期待创新与突破。本期是《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8期。本书主要对汶川地震与文化遗产保护、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理论及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新译作了集中讨论。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主办单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基地
- 主 编:曹顺庆
- 创刊时间:1996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0-7379-9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重写文明史”与“重写各学科史”研究综述
刘诗诗[1];刘怡竫[1]
(1-17)
余英时“轴心突破”说的文明观困境——兼论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的部分问题
邵林凡[1]
(18-28)
突破“以西解中”所造成的文明遮蔽——本土美学学科话语体系的人类学构建
刘维邦[1]
(29-38)
重谈现代艺术史中的“前卫”价值——由《杜尚之后的康德》引发的思考
曾天一[1]
(39-55)
西方进化论观念的遮蔽——重审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写作
何丽[1];杜吉刚[2]
(56-65)
论贡布里希重写“文艺复兴”史学观
张宏[1];周丽明[1]
(66-78)
文明观的扭曲:共有观念和符号对国家身份的建构作用——基于1881—1904年美国重建俄国象征形象的考察
曾红[1]
(79-94)
“地方路径”下重写文学史的可能——论四川评论家刘火的意义
李立[1,2]
(95-105)
重写美学史:塔塔尔凯维奇美学史论著的再思考
王齐飞[1]
(106-122)
典籍的域外传播之路:比勒尔《山海经》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李利[1];梁真惠[2]
(123-137)
朝鲜朝士大夫歌辞对苏轼诗歌的接受与书写
安海淑[1];俞红[1]
(138-151)
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及其挫折——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危机论”述解
李国栋[1]
(152-162)
无中生有:道家关于创世与美丑生成机理的哲学沉思
刘朝谦[1,2,3,4,5];付肖宛[6]
(163-177)
论情感病毒与情感免疫
赵秋阳[1];谭光辉[2]
(178-188)
《文心雕龙》“心物交融”的艺术原理与伦理内涵
于化龙[1]
(189-201)
“自我”的再认识:启蒙理性与浪漫主义语言的争执
柴一凡[1];秦明利[2]
(202-214)
悲剧的悖论:作为终极构成境遇的《安提戈涅》
张拓[1];陈伊琳[2]
(215-226)
福柯对资本主义生命管控批判的文学范式
丁洁云[1];马新月[2]
(227-237)
新技术语境中成都地域传统文化与城市生活美学建构研究
佘国秀[1]
(238-251)
叶嘉莹《词学新诠》的跨文化阐释
杨红旗[1]
(252-265)
钢琴教育的人文主义模式构建研究
皮欢[1]
(266-274)
中国尚简思想与西方极简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
周姝[1]
(275-290)
国际中文教育图书海外市场的发展向度
韩芳[1];张杰[2]
(291-300)
中国书法与古典舞身韵的空间问题比较研究
刘洋[1,2]
(301-310)
从《夜莺颂》六个汉译本看诗歌翻译的同质化现象
孙太[1]
(311-322)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和可能——以《茶花女》的跨文化变异为例
冯欣[1]
(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