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与传媒 集刊
Signs & Media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中国符号学的发展如何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中国符号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辑“精神文化符号学”研究中,张杰、余红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认知模式为基础提出“精神文化符号学”,依据有无相生、体知感悟的道家哲学思想和认知方式,对意义世界进行丰富多元的探索;陈中、姚婷婷在这一研究路径中具体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的“三心合一”认知模式。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中收录了曹忠、兰兴、季宏对佛学的符号思想与伦理价值,“五行灾异”的意义建构方式以及《诗经·泂酌》的教育符号学意义进行的论述。中国的哲学思想与经典文本宝库向来不乏意义探索者,这些努力为中国符号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精妙的回答。
-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 主 编:赵毅衡;赵星植(常务)
- 创刊时间:2010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0-7250-1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ISMS)
(F0002-F0002)
从形式到征兆——商品拜物教的符号学分析
毕芙蓉[1,2]
(1-10)
实践与符号:马克思与卡西尔的比较与融合——兼论数字时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赵士发[1,2];张昊[3]
(11-23)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数字传播的挑战与创新
李燕[1]
(24-34)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批评范式与当代价值
陈文斌[1]
(35-45)
“道”与“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的符号学反思
张杰[1];余红兵[2,3]
(46-58)
“形式”与“内容”的符号学重审——一种基于理据性的循环形式论
马翾昂[1,2]
(59-73)
《庄子·齐物论》中的自然-文化符号关系——基于“以明”概念的符号分析
孙宣[1]
(74-85)
为什么是诗性语言?诗性语言之革命性再解读
李莹[1];董明来[1]
(86-97)
中式艺格符换:元宇宙语境下古典美学转化的新思路
王小英[1];吴卓然[2]
(98-112)
机器智能美学时代的跨媒介记忆:雷菲克·安纳多尔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叙事
彭肜[1];罗丹[1,2]
(113-126)
论“意境”“气氛”与“氛围感”
魏云洁[1]
(127-137)
文化转码:传统舞蹈资源当代转化的路径
袁杰雄[1]
(138-150)
地方性知识如何参与乡村媒介行动:“土味”短视频传播的人类学考察
李菲[1];李士艳[2,3]
(151-167)
光影与算法:人工智能类摄影图像的拓扑像似研究
张沛之[1]
(168-180)
短视频符号叙述原理及其主体美学批判
颜小芳[1]
(181-192)
当代中国交响音乐的符号叙述策略探析——以张千一的《我的祖国》为例
张兆麟[1,2]
(193-204)
主体符号学的发展:理论、实践与展望
李双[1]
(205-218)
论科幻小说元叙述及其后现代意义建构
聂韬[1];敬琼尧[1]
(219-231)
从符号美学看艺术与产业的融合:评赵毅衡《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
李政[1,2]
(232-241)
从“意义”之维构筑文化传播元理论:评胡易容《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
康亚飞[1]
(2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