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符号与传媒

符号与传媒 集刊

Signs & Media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2017-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中国符号学的发展如何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中国符号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辑“精神文化符号学”研究中,张杰、余红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认知模式为基础提出“精神文化符号学”,依据有无相生、体知感悟的道家哲学思想和认知方式,对意义世界进行丰富多元的探索;陈中、姚婷婷在这一研究路径中具体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的“三心合一”认知模式。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中收录了曹忠、兰兴、季宏对佛学的符号思想与伦理价值,“五行灾异”的意义建构方式以及《诗经·泂酌》的教育符号学意义进行的论述。中国的哲学思想与经典文本宝库向来不乏意义探索者,这些努力为中国符号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精妙的回答。

  •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 主  编:赵毅衡;赵星植(常务)
  • 创刊时间:2010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 单价
  • 总价

总第

Exploring the variability of musical-emotional expression over historical time Joshua Frank;Peter M. C. Harrison;Barry Ross;Carina Venter (117-132)

Melodic Pattern Repetition and Efficient Encoding: A Corpus Study David Temperley (97-116)

Are The Beatles Really Different? Commentary on North and Krause (2023) Nathaniel Condit-Schultz (161-174)

Are The Beatles Different? A Computerize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ir Music Adrian C. North;Amanda E. Krause (133-147)

Representation in Corpus Studies of Music: Commentary on Shea's (2022) "A Demographic Sampling Model and Database for Addressing Racial, Ethnic, and Gender Bias in Popular-music Empirical Research" Trevor de Clercq (175-180)

A Brilliant, but Problematic Study: What do the Results of Frank (et al.) signify? Joshua Albrecht (150-156)

Commentary on Frank et al.'s "Exploring the variability of musical-emotional expression over historical time" Daniel Fiedler (157-160)

Editor's Note Daniel Müllensiefen;Niels Chr. Hansen (96-96)

Commentary on David Temperley's "Melodic Pattern Repetition and Efficient Encoding: A Corpus Study" Jon B. Prince (148-149)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ISMS) (F0002-F0002)

从形式到征兆——商品拜物教的符号学分析 毕芙蓉[1,2] (1-10)

实践与符号:马克思与卡西尔的比较与融合——兼论数字时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赵士发[1,2];张昊[3] (11-23)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数字传播的挑战与创新 李燕[1] (24-34)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批评范式与当代价值 陈文斌[1] (35-45)

“道”与“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的符号学反思 张杰[1];余红兵[2,3] (46-58)

“形式”与“内容”的符号学重审——一种基于理据性的循环形式论 马翾昂[1,2] (59-73)

《庄子·齐物论》中的自然-文化符号关系——基于“以明”概念的符号分析 孙宣[1] (74-85)

为什么是诗性语言?诗性语言之革命性再解读 李莹[1];董明来[1] (86-97)

中式艺格符换:元宇宙语境下古典美学转化的新思路 王小英[1];吴卓然[2] (98-112)

机器智能美学时代的跨媒介记忆:雷菲克·安纳多尔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叙事 彭肜[1];罗丹[1,2] (113-126)

论“意境”“气氛”与“氛围感” 魏云洁[1] (127-137)

文化转码:传统舞蹈资源当代转化的路径 袁杰雄[1] (138-150)

地方性知识如何参与乡村媒介行动:“土味”短视频传播的人类学考察 李菲[1];李士艳[2,3] (151-167)

光影与算法:人工智能类摄影图像的拓扑像似研究 张沛之[1] (168-180)

短视频符号叙述原理及其主体美学批判 颜小芳[1] (181-192)

当代中国交响音乐的符号叙述策略探析——以张千一的《我的祖国》为例 张兆麟[1,2] (193-204)

主体符号学的发展:理论、实践与展望 李双[1] (205-218)

论科幻小说元叙述及其后现代意义建构 聂韬[1];敬琼尧[1] (219-231)

从符号美学看艺术与产业的融合:评赵毅衡《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 李政[1,2] (232-241)

从“意义”之维构筑文化传播元理论:评胡易容《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 康亚飞[1] (2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