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艺术
Serindia
简 介:《丝路艺术》杂志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漓江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面向全国,涵盖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艺术类杂志。重点宣传“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中国梦建设,研究丝路沿线各省和各国历史、人文、地理、经贸、艺术等领域。国内刊号:CN45-1403/J,国际刊号:2096-3009公开发行。 《丝路艺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译介和传播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成果、历史文献和当代艺术活动信息,搭建丝路艺术考古、图像研究、艺术交流与文化史研究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 主管单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南环路22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009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403/J
- 单价:
- 总价:
2018年 第2期
关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创新的思考
褚若琦[1];顾芸[2];刘丽娜[3]
(2-4)
浅析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
陈路瑶
(5-5)
歌剧《党的女儿》中《万里春色满家园》的演唱分析
姜姗姗
(6-6)
论新时代乡村特色民宿设计理念
姚红媛;才毅
(7-7)
中日《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对比与思考
裴冰旭
(1-1)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中的“非遗+博物馆”模式
张媛;王欣楠
(3-4)
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应县木塔
李大林;刘小阳
(8-9)
浅谈重庆古镇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裴沛然
(10-11)
仪式文化的褪变:简论春晚音乐的特殊属性及存在价值
赵宇
(14-15)
当代合唱作品中少数民族民歌素材应用及其和声编配——以《海耕谣》中京族海歌为例
曾令阳
(16-18)
对印证证明模式的反思与建议
张力
(19-21)
《(凉山)指路经》与《圣经(旧约)》生死观比较研究
杨澜
(22-25)
浅析贵州苗族民间蜡染艺术体现的哲学思想
安传翠
(26-26)
浅析黑白木版画中抽象概念的表达
崔红艳
(27-27)
施洞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研究
崔琦;王朝芳
(28-28)
寺庙佛造像格式与规矩研究
崔文豪
(29-29)
论社会教学中傣族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孔蔡
(30-30)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静
(31-31)
解构主义建筑的符号与情感探究——以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李霜
(32-32)
浅谈知识系统、哲学系统、道德行为系统三大系统的科学性特点
闹日卓玛
(33-33)
浅析中国女艺术家闫平的创作理念
农瑶
(34-34)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译制研究
努尔孜帕·孜牙特
(35-35)
昙曜五窟部分造像中的外来文化
王含瑶
(36-36)
高邮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王心璨
(37-38)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
王圆圆
(39-39)
狂欢理论视角下“帝吧出征”事件的解读
魏亚东
(40-40)
The representations of Language Practice in China’s School Websites
徐天琴
(41-42)
论东亚威权政府的民主转型
闫澜;王晶磊
(43-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以潮阳英歌为例
杨莹;刘媛媛;蔡毅;周雄平
(44-44)
一场沉默的美《无声世界四十年》
雍永波
(45-45)
构图藏在意识下
游靖
(46-46)
浅谈曹操
余琴
(47-47)
电影《解忧杂货店》的配乐联觉性——以主题音乐《重生》为例
袁硕
(48-48)
浅谈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扎西拉吉
(49-49)
“弹拨乐之王”—— 琵琶
张中菊
(50-50)
浅谈文化馆应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
朱继娟
(51-51)
北京法海寺的色彩艺术探究
邬春子
(52-52)
浮世绘式的讲述——《百日红》
刘丽慧
(53-53)
交响乐中双钢琴合作演奏的艺术美感
孙昀璐
(54-58)
发光演出服装的智能化设计
赵肖亚;李英琳
(55-55)
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研究
王婧
(56-56)
浅析钢琴踏板的运用美学
孙昀璐
(57-58)
试论龚贤的“画以气韵为上,笔墨次之,丘壑又次之”
谭煦
(59-59)
浅析当代雕塑中的身体语言
刘力萍
(60-60)
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路径
龙胜丰
(61-61)
广西铜鼓纹饰的视觉语言研究
周林升
(86-86)
浅谈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郑晓微
(85-85)
自由的心,平等的风景
史映川
(84-84)
传统戏曲、曲艺的大众化推广与发展
胡俊容
(83-83)
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曹雅婧
(82-82)
阿拉伯纹饰艺术及其应用特点
张志忠
(80-81)
手绘旅游地图的设计制作探究
陈凤月
(78-79)
现代设计中的包装设计
赵沛
(77-79)
主观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夏瑞芳
(75-76)
户外服装设计的面料需求研究
单威
(74-74)
文化记忆空间的后现代重生——以中国历史名城扬州为例
贡雪
(73-73)
单簧管演奏艺术的技能要求和艺术表现分析
卢斌
(72-72)
肢体运用在二胡演奏中的的作用及其方法
肖晶
(71-71)
试论“性格化”对舞蹈演员表演的意义
于莉
(70-70)
设计以何为美?
徐敏
(69-69)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特色与价值研究
周群
(66-68)
头顶道具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以“盅碗”为例
陆修远
(65-65)
谈竹笛独奏曲《姑苏行》的艺术风格
胡向
(64-64)
谈美声唱法的审美特点
周禹彤
(63-63)
装饰公司空间设计个案分析
韩梦梦
(62-62)
浅析国内独立服装品牌设计师的发展
徐倩蓝;李正
(113-113)
京剧武花脸的表演技巧探讨
饶辉君
(112-112)
梵高绘画作品之形式分析
高群
(111-111)
浅析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剪纸动画
王智敏
(109-110)
浅析中国瓷器代表青花瓷的演变及艺术魅力
陈羿州
(107-108)
微分音在中国民族音乐曲式结构中的作用
杨振
(105-106)
基于乘客体验的地铁公共艺术研究
任珊珊
(104-106)
“知人论世法”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意义
孙树森
(103-103)
壮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活用——以壮锦为例
曾婧[1];庞鲜[2]
(101-102)
对契里柯作品《一个秋天下午的谜》中“谜”的分析
袁鸣
(100-100)
数字绘画艺术与传统美术设计表现的融合与冲突
孟卓;赵桂鑫;石欣
(98-98)
乡村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分析
马婷
(97-97)
山东吕剧的生存状态调查研究
罗月月
(96-96)
功能与趣味共生—以“嘟嘟椅”设计为例
高丽杰
(95-95)
浅析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文化
王悠悠
(93-94)
孤独的守望者——探析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马东
(91-92)
后现代主义重塑下的记忆谜团——解析影片《记忆碎片》的影像叙事
刘振博
(89-90)
一场人生的治愈旅途——浅析《海街日记》的意象表达
范晨曦
(88-90)
满族传统剪纸艺术研究及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周明明
(87-87)
柴可夫斯基的历史地位与创作特点
黄雯倩
(128-128)
《大逃杀1》的影视音乐分析
葛义文
(126-126)
谈谈艺术创作方法论及其对苏绣创作的启发
李静
(124-125)
生态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观设计
张佳琪;李永昌
(122-123)
以叙述之“轻”应对现实之“重”的殊途同归
俞雅恬[1];吴菱珊[2];吴菱珊[3]
(121-123)
从《声临其境》入手再论影视声音的表现功能
秦耀华
(119-120)
唐代琴曲的历史背景探究
刘晓云
(118-120)
现实与意象——浅析富阳文村设计
孙涛
(117-117)
浅谈汉哈译制影视及其台词特点
古丽加依娜·司马霍力
(116-116)
在艺术化视野中的设计师职业
周媛
(115-115)
赏《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底蕴
赵晋
(114-114)
色彩的交响曲——浅析在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节奏性
宫亚男
(127-127)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唐德滨
(99-99)
酒宴上的礼仪
徐光磊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