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向导,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探索,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办刊理念,在学术上以求实(言之有物,注重实证研究)、求深(居学科前沿,推进学术研究不断深化)、求新(自称其说,具有原创性)为刊发论文原则。 本刊在稿件的选择上,欢迎侧重于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稿件,尤其注重刊载学术争鸣的论文,这将成为本刊的办刊特色。设置的学术研究栏目有:高等教育、党建思政、功能语言学、口述史、学术争鸣与批评、读书与研究、科学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艺学、历史学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始终把学术质量放在首位,经本刊发表的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等重要学术期刊不断的转载或摘登,现已成为国外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订阅的期刊(电子版),发行于25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终注重以学术质量谋求学报的长足发展,曾先后获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20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E人文科学综合类A-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首届《CAJ-CD规范》优秀期刊”,“北京高等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栏目”(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等多项荣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期刊中心(图书馆305 室)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268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975/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任务、路径与实践 黄武南[1] (1-6)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回溯、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 张大林[1];董春阳[1] (7-12)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矛盾境遇与实施路径 敖永春[1];何祖娜[1] (13-19)

基于教育学理论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研究 肖晓玲[1];杨智祯[1] (20-26)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探析 朱宝善[1];倪阳[2];陈晓红[3] (27-35)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高旭辉[1];王一诺[1] (36-42)

新时代加强研究生“导辅”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陈雷[1];王锦程[2];郭启航[1] (43-49)

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涵、挑战与对策 韩宁宁[1];赵泽涛[2] (50-56)

基于OBE的教学大纲编制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研究 冀燕丽[1];罗熊[1,2];陈建[1] (57-64)

平台监管权在未成年人网络欺凌行为防治中的实现进路——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为中心 李伟[1];赵俊博[1] (65-79)

受控数字借阅的版权障碍调适——基于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的反思 沈浩蓝[1] (80-87)

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规制研究 黄静秋[1];邓伯军[2] (88-96)

从“亲权”到“亲责”:家庭教育的司法介入 徐婧[1] (97-106)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郭军炜[1,2] (107-114)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 林海璇[1];吴苑华[2] (1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