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简  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前身是创刊于1957年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更名为现名。该刊一直以繁荣学术、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宗旨,致力于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发展新问题;以文史哲研究、教育及心理学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等为特色,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刊在学术上的导向作用、教学与科研上的推动作用、对外交流中的形象作用、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窗口作用、鼓励学术人才脱颖而出的扶持作用日益得到凸显,其各项学术评价指标在全国综合性社科期刊中位居前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841
  •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88/C
  • 邮发代号:78-2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古典学与现代世界 崔延强[1,2];郭小凌[3,4];李若晖[5];李发[1,6] (1-1)

古典学的“旧邦新命”——建设多元文明视域下的当代古典学 崔延强 (2-5)

古典学的演进 郭小凌 (6-8)

中国古典学的界定与研究向度 李若晖 (8-11)

中国古典学的建构路径 李发 (12-17)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 蒲清平[1];向往[1] (18-32)

“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基本范畴、价值诉求与良性互动 吴艳东[1];霍广涛[1] (33-45)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对西方生态思想的颠覆 苏继月[1];孙道进[1] (46-58)

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乡村的发展历程、鲜明特色与时代价值研究 文丰安[1];刘雯琦[2] (59-70)

“两个结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袁佩媛[1];靳玉军[1] (71-83)

论基本养老服务央地财政事权的划分基准与调整方案 杨复卫[1];余意[1] (84-96)

“负担不重的人”:中国农村独立老人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意蕴——基于华南与华中的区域比较 冯川[1,2] (97-109)

以乡为主: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与内在逻辑 任亮亮[1] (110-123)

从法律物化到人工智能法学——兼论卢卡奇法律物化论的当代价值 孔明安[1];吕葳[1] (124-133)

民主与阶级意识:晚年卢卡奇对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哲学探索 余根雄[1] (134-143)

客体的“反叛”与主体的“末路”——基于Sora事件对鲍德里亚“客体策略”的再思考 崔健[1,2];沙晓庆[2] (144-155)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省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程丹[1];杨丹[1,2] (156-175)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平台关怀与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研究——来自灵工经济的经验与证据 金绍荣[1];刘晗[2];陈苏[1];裴嘉良[3] (176-192)

投资结构对西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DPSR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成依阳[1];茹少峰[1];薛飞[1] (193-210)

数字金融发展与产业创新绩效——来自城市产业层面的新证据 许静林[1];杨鑫垚[2];谭伟杰[3] (211-226)

大科学时代大学多样化发展的价值演变、“小科学”困境与未来路径 陈亮[1];邹洪森[1] (227-239)

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悬浮化”:表征、机理及矫治 张卓[1];陈晨[2] (240-252)

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旨向与逻辑进路 武宇坤[1] (253-262)

“间断—均衡”理论视角下美国教育数字鸿沟治理政策变迁研究 刘宝存[1];戴子惠[1] (263-276)

“风险社会”下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实困囿与实践进路 宋乃庆[1];卫晋丽[2];郑文虎[2] (277-289)

组织支持感对中小学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职业适应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肖瑶[1];杨蕊羽[2];姜鑫婷[1];周杜易[1];陈欣钰[1] (290-301)

为何调查与如何调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的幕后策划(1907—1916) 王刚[1];杨宇翔[1] (302-315)

东亚同文书院对四川金融新旧转型的调查透视(1908—1937) 刘燕妮[1];刘志英[1] (31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