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简 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学报的办刊理念是:“繁荣学术,服务现实,创新理论,培育人才”。学报的编辑思想是:“立足特色,突显热点,聚焦前沿,鼓励创新”。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 创刊时间:1960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中国武汉市民族大道182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33X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04/C
- 邮发代号:38-9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夏多晨作品
夏多晨[1]
(0-0)
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史贡献
袁银传[1];邵雪[1]
(1-10)
数字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董慧[1];金汉[1]
(11-24)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汉译出版传播历程及其历史价值
刘从德[1];吴宜临[2]
(25-36)
“守望相助”的话语意涵与价值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系列研究
严庆[1];郑文婧[2]
(37-45)
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共同性
余梓东[1];张欣[1]
(46-51)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结构内涵、时代需求与实践导向
冯辉[1];高永久[1]
(52-6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框架的视角
杨胜才[1];梁莹[2]
(63-73)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价值、成效及路径
易玲[1];石傲胜[1]
(74-84)
新内源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机制——以青海省H市为例
杨晓菲[1];杜俊华[1]
(85-92)
去中心化与监管: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反垄断挑战及治理进路
孙晋[1];胡旨钰[1]
(93-108)
智慧司法建设下审判主体的异化风险及防范
杨帆[1];吕士哲[1]
(109-117)
《民法典》绿色条款的引入、冲突与协调
胡惠婷[1];李先波[1]
(118-126)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澜湄区域减贫合作的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基于韧性治理的视角
阮建平[1];明玉琳[1]
(127-139)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路径
陈全功[1];徐念[1]
(140-148)
代际数字鸿沟的消弭与加剧:代理式反哺对农村父母社交媒体生活的双重影响
李继东[1];刘欢[1]
(149-163)
中国形象在西班牙语世界的国际传播——以墨西哥媒介内容分析为例
王珑兴[1]
(164-171)
旅游扶贫振兴路径研究的脉络与展望
刘佳玮[1]
(172-180)
赋选研究的开拓与推进——《选本学视角下的〈古文苑〉辞赋研究》评介
吴广平[1]
(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