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视听界

视听界

Broadcasting Realm

简  介:《视听界》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是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学术期刊。近年来,《视听界》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学术界权威全文转载并以封面文章形式推介;连续多次登上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新闻与传播》年度报刊转载率排行榜前十位;在最新的中国学术影响因子年报中,《视听界》在全国广播电视学类目学术期刊中排名前三位。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授予《视听界》“全国广播影视十佳学术期刊”荣誉称号,根据评选票数排名前三;《视听界》主打栏目“封面话题”连续10年以上荣获中国广播影视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视听界》论文获得中国新闻论文奖等奖项。《视听界》的邮政发行面遍及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量居于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前列;在清华大学主持的中国期刊库的机构用户中,《视听界》机构用户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港澳地区和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 主管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 主办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 创刊时间:198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280号珠江大厦21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5171
  •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294/G2
  • 邮发代号:28-32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非遗的创新传播 黎欣昕[1] (4-4)

数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框架建构与实践探索 王润珏[1];付瀚爽[2] (5-10)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非遗创新生态构建研究——基于数字技术与跨界融合的双重视角 宋洋洋[1,2] (1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听新媒体平台的创新传播研究 秦煦[1] (15-19)

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以快手对武汉非遗的传播为例 徐金龙[1];韩莹莹[2] (20-25)

主流媒体非遗传播的系统性创新——以江苏广电总台的实践为例 李威[1,2];沈颖[3];陈婷[4] (26-28)

大模型时代传媒技术驱动力的实践和探索 余欣[1];余海霞[1] (29-33)

沉浸式传播视域下数字文旅宣传策略探析 陈睿智[1] (34-38)

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传播策略及实践路径研究 翁方珠[1] (39-43)

迈向全球本土化的上海纪录片:实践路径与升维优化 李宇轩[1];李鑫宇[2] (44-48)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 蔡之国[1];郑佳妮[1] (49-53)

《音乐缘计划》:坚持创新,开创音综新境界 仇红艳[1] (54-56)

多元主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文明互鉴传播新故事范式——以景德镇“洋景漂”现象为例 蒋红梅[1] (57-61)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台评论产品的创新探析——以扬州广电《本台快评》短视频专栏为例 刘万松[1] (62-65)

红色专题片《探路者》的逻辑理路、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 魏溪莹[1] (66-68)

深度互动时代的品牌媒介营销——2024年中国媒介营销趋势分析 陈叶红[1];于跃波[1];姜虹[1] (69-75)

全媒体战略创新媒体融合新生态——城市广电全媒体运营模式探索 王昆[1,2];田龙过[3,2] (76-79)

广电传媒集团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裴姝姝[1] (80-82)

广播电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策略 李娟[1] (83-85)

融媒青年人才成长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朱琳琳[1,2] (86-88)

从《政风热线》融合直播看全媒体问政节目的创新 夏冰[1] (89-91)

农业新闻策划的探索与实践 郝蒙[1] (91-94)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数字化升级、内容创新及话语策略 陈澄[1] (94-96)

媒体融合视域下方言类节目的突破策略 陆逊[1] (96-99)

方言在视听传播中的应用 蔡靖佩[1] (99-101)

从《中国智慧中国行》看电视舞美设计中的中国传统美学 杨毅[1] (101-104)

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戏曲进校园的传播策略 田青[1] (104-107)

好听又好看:融媒背景下广播视觉化表达的探索 孟哨兵[1] (107-110)

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创新趋势与提升策略 陈茂义[1] (110-112)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产品传播力提升策略 梅俊生[1] (113-114)

媒体融合视角下移动直播的表达特色与发展趋势 闻祥[1] (115-116)

媒体赋能,让“政能量”澎湃大流量——以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张家港号”政务矩阵建设为例 任黎明[1] (117-119)

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强化舆论监督的实践路径 姚汗龙[1] (119-121)

以“新闻+服务”传播县域“好声音” 李孝忠[1] (122-123)

新闻主播参与直播带货:角色定位与边界管理 顾海蓉[1] (124-126)

践行“四力”,提升短视频时政报道传播力 朱皙润[1] (127-128)

主持的尽头是带货? 时统宇[1,2] (129-129)

从小红书的泼天流量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戴元初[1] (130-130)

多元受众搭建媒介化治理网络 栾轶玫[1,2] (131-131)

智能技术广泛应用要敬重人的主体性 顾理平[1,2] (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