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数学教学通讯

数学教学通讯

Correspondence of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曾用刊名: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初中数学辅导:初中版;数学教学通讯:新课标中考数学;数学教学通讯:中学生版初三卷

简  介:《数学教学通讯》近30年坚持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数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坚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读者要求,为读者提供实用、优质的教学研究平台与资源。本刊以“贴近课改、服务教学、共同成长”为办刊宗旨,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教育实践,着力打造集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数学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西南大学
  •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数学学会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875
  •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064/G4
  • 邮发代号:78-1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4期

探源析流,启思践行2024年盐城中考数学第27题深度解析与教学启示 高晓晴[1];王德贵[2] (3-6)

数学挑战性任务和成长型思维培养:内在关联与初中教学策略 裴昌根[1,2];廖凤瑶[3,1] (7-9)

让几何定理的学习经验在探索活动中自然生成 弓英瑛[1] (10-13)

智教·智学·智评智慧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微探——以新沪科技版“1.5.2有理数的除法”为例 孙霞[1];姚玲玲[1];程丹[1] (14-17)

依托历史文化素材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 谢爱凤[1] (18-21)

基于“生本”理念的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 江美英[1] (22-24)

立足章起始课教学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以“二次函数”的章起始课教学为例 苏艺萍[1] (25-27)

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汽车行驶路途中的数量关系”为主题的一次函数教学为例 姜丽梅[1] (28-30)

单元整体视域下基于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以“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为例 秦兴保[1] (31-33)

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复习课教学探索——以“一次函数”的复习教学为例 汤春艳[1] (34-36)

基于“学材再建构”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践研究——以“圆周角”教学为例 袁云飞[1] (37-38)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以一道题的教学为例 曹佳佳[1] (39-41)

关注探索过程 促进深度学习 发展核心素养——以“梯形中位线”的教学为例 黄祥瑜[1] (42-44)

基于“三会”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以“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的教学为例 张卫娟[1] (45-47)

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为例 陈红[1] (48-49)

“一题一课”教学模式助力中考复习——以“手拉手”模型为例 洪碧玉[1] (50-51)

以生为主 问题引领 自主建构——以“为什么要证明”为例 谢宜娜[1] (52-53)

价值、内涵与策略: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高峰官[1];薛莺[2];朱金凤[3] (54-56)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孟德俊[1] (57-59)

基于“四能”培养的初中数学跨学科学习 邱萍[1] (60-62)

以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支撑课后优质服务 姜岩岩[1];伞仁强[2] (63-65)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研究——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 钟志诚[1] (66-68)

用代数思维赋能几何结构化教学——以“设x计算法求两角之间的关系”为例 秦谊[1];王志华[2];潘金城[3] (69-71)

知识结构解读,教学模块思考——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为例 顾政伟[1] (72-74)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讲评课教学策略——以一道中考题为例 李倩[1] (75-77)

关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探究教学 张卫林[1] (78-79)

瓜豆原理之直线轨迹模型教学探究 费丹凤[1] (80-82)

知识整合定理构建,分层引导教学探索——以“垂径定理”的教学为例 葛雨春[1] (83-84)

引例解析知识生成 过程探究教学设计——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问题为例 任芳[1] (85-87)

拨开云雾见天明,网格作图基本方法初探 陈辰侠[1] (88-90)

二次函数背景下的矩形存在性问题教学探究 马斌林[1] (91-93)

展现学生多彩思维——聚焦一道几何证明题的多种解法 陈旭[1]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