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
曾用刊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简 介:本刊创刊于1975年,是以青藏高原民族历史、文化等为研究重点的学术性理论研究刊物。
-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 创刊时间:1975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227
-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71/C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4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学阐释:理论意涵、机制导向与实践理路
王喜斌[1];陈振宁[1]
(1-9)
利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路径优化研究——以青海省为中心
严冬[1];段超[2]
(10-17)
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基本内涵、出场逻辑和实践推进
薛红焰[1,2];唐可[2]
(18-26)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思维方法
杨延圣[1];汪振宇[1]
(27-34)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
陈文烈[1];王娟[1]
(35-47)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对黄河源国家公园的考察
更群东主[1];羊进拉毛[2]
(48-56)
现代化进程中裕固族传统仪式的文化变迁与活态传承研究
张辉刚[1]
(57-64)
青海省育龄妇女“三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胡西武[1,2];丁茹[1];杨进华[3]
(65-74)
文化交融历史背景下西藏绘画“东渐”探析——以勉萨画派为例
夏吾端智[1]
(75-81)
18世纪热贡唐卡所见汉藏美术交流——以噶日·班智达洛桑西绕绘画遗存为例
更藏尖参[1]
(82-88)
从共享的图像透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以甘肃岷县神案为例
刘洋[1];杨文炯[2]
(89-99)
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的实践探索及完善路径——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马芳[1]
(100-107)
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法治路径探析
杨骁[1]
(108-114)
文化线路遗产与现代性——以西南茶马古道为例
席格伦[1];安倬霖[2]
(115-128)
茶马古道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凌文锋[1];木霁弘[2];杨海潮[3]
(129-138)
非遗价值重构与认同模式的反思——彩砂坛城的仪式、静物与表演
申华平[1];蒲子琛[2]
(139-145)
民族地区高质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育人体系的逻辑建构
李瑞华[1];杨成环[1];徐菲菲[1]
(146-153)
中国式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议题及路径
黄健毅[1]
(154-161)
“守一而望多”: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第三选择与建构路径
邹太龙[1,2];双小雨[3]
(162-172)
中文工坊建设:内涵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李宝贵[1];田硕[1,2]
(173-182)
国际孙子学的历史脉络、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淇铭[1]
(183-189)
科技汉语教材语法编写模式探讨——以《食品工程中文》为例
张海涛[1]
(190-198)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4期总目录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