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
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简 介: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在高校学报中,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对稳定的规范,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理论的前沿,密切关注变动着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为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研究充满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在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中,它超越了一般此类刊物重业务、重应用的倾向,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从而营造出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品味,被誉为广播电视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770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3/G2
- 邮发代号:2-753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12期
牢记初心使命挺膺担当奋斗——《现代传播》编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精神体会
(1-1)
铭记重托勇担使命:建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教育重镇
廖祥忠[1]
(1-2)
把握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的三个原则
张树庭[1]
(2-3)
建设以传媒为特色的一流经管学院
王栋晗[1]
(3-3)
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传媒人
李怀亮[1]
(4-4)
不负重望再创辉煌
张晶[1,2]
(4-5)
新时代文艺事业研究使命与路径
张鸿声[1]
(5-5)
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戏剧影视人才
周涌[1]
(6-6)
以高水平教学科研培育更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优秀后备人才
胡智锋[1,2]
(6-7)
“宣传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荆学民[1]
(7-8)
建设好新闻传播学科服务新闻舆论工作大局
高晓虹[1,2]
(8-8)
迎接百年变局培育全媒体人才
黄升民[1]
(9-9)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党的宣传思想事业
贾秀清[1]
(9-10)
加强舆论学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新闻舆论人才
雷跃捷[1]
(10-11)
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探索创新
隋岩[1,2]
(11-12)
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路径探究——数据驱动与理论驱动型论证采掘方法的比较
陈彦瑾[1];鞠实儿[2,3]
(13-26)
时间“代理”与感知异化:一项基于数字平台的时间政治研究
吴鼎铭[1,2];吕佳昕[1]
(27-34)
情利交织:社交媒体数字遗产处置的多维冲突与径路——基于用户账号处置态度的实证分析
雷闪闪[1,2];蔡欣彤[3]
(35-46)
数据的神话:算法的符号学解析
李忆兰[1]
(47-54)
技术图像·装置权力·远程通信社会:威廉·弗卢塞尔传播思想寻踪
刘可文[1];冉丽[2]
(55-63)
主流大语言模型呈现中华文化符号:智能拟态环境的建构
何苑[1,2];张洪忠[3]
(64-75)
生成的真实感:Sora的拟真特征与视听逻辑转向
徐帅[1];陈昌凤[2]
(76-86)
论卢卡奇作为文体的电影美学
傅其林[1];徐维聪[1]
(87-96)
20世纪80年代影视艺术中“东北精神”的构建与呈现
张文东[1]
(97-104)
网络文艺何以成“学”:基于实践进路的网络文艺学建构
彭文祥[1];叶雨菁[2]
(105-116)
算法原罪、作品归属和权利扩增:AI艺术法性考辩
马立新[1];焦亚男[2]
(117-127)
论人工智能创造的思想缘起、系统实践与认知争议
黄升民[1];李喻[1]
(128-137)
中国科技形象的全球呈现与关联因素:基于推特社交媒体平台2013—2022年的大数据分析
陈慧敏[1];邓依林[1]
(138-148)
跨世纪的追问:人工智能技术可供下数字广告演进的“终极”形态
曾琼[1]
(149-156)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结构与功能偏向——基于微信和微博的比较研究
白旭晨[1]
(157-161)
论数字媒介叙事的互动主体——以电子游戏为例
乔柯[1];龙迪勇[1]
(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