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 Culture

简  介: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建筑房地产设计、开发领域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建设、文物管理等部门的官员;图书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90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058/Z
  • 邮发代号:28-377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9期

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 汪军[1] (1-1)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为例 汪军[1];汤轶[1] (2-7)

围合式布局中学建筑设计探析及实践——以邯郸市磁县第三实验中学为例 任洪国[1];孙若涵[1];王瑞丽[1];王清勤[2] (8-10)

商业综合体建筑防火设计浅析——以西安大悦城项目为例 杨文杰[1];任州[2];李勃[1] (11-12)

国内失落空间研究的热点演化和前沿分析 陈晓卫[1];田美璇[1];何宇[1] (13-15)

基于BIM技术辅助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研究 马守恒[1,2];许东[1];王雪英[1];曹犇[1];张珈宁[1] (16-18)

中小学校建筑健康性能实测与满意度调查研究 张琦鋆[1];杨梦瑞[2];金佳颖[1];罗晓予[1] (19-21)

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师消极培训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建筑专业教师陈述语句的NVivo的分析 张易宁[1] (22-24)

“双碳”目标下城乡绿色建筑产业工人技能更新行动策略研究——基于欧洲建筑工匠技能培训项目的启示 廖晨雪[1];金卫芬[2];朱玲燕[3] (25-27)

乡村住宅与村民劳动力的耦合关系及适应性设计 孙秀丽[1];白岩[1];刘悦[1] (28-30)

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以台州数字科技园科技秀场、产业服务中心为例 王涛[1];金旺丰[2];罗晓予[2] (31-34)

工程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吴杰[1];朱大宇[1] (35-37)

建筑类专业历史理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肖凤洁[1];王娟[1];高耀辉[1];李小龙[1] (38-40)

现代木构屋架的空间利用设计探索 许凌子[1];辛志远[2] (41-44)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学二年级设计基础课程优化策略 张璐[1];殷俊峰[1];王文明[1] (45-47)

集中供暖建筑不同计费模式对空气品质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闫海燕[1];谢林啸[1] (48-50)

寒冷地区非空调建筑内季节对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及热感觉影响 程成[1];闫海燕[1] (51-53)

我国体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实践模式及未来对策 郭玥滢[1] (54-56)

新工科背景下国外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对比与思考 凌薇[1];邵郁[1];薛名辉[1];魏鑫[1];王华[1] (57-59)

从“冲突”到“融洽”——现时视域下的人行桥建筑语言构建解析 任丽莎[1];王艳[1];孙哲[1] (60-62)

既有空间光环境改造设计与实践 王凌绪[1];於靖凯[1];翁子杰[1];李晓丽[2];程征[1] (63-65)

数智化背景下既有高校零碳化改造方法集成体系 张春彦[1,2];罗天宇[1];尹宝泉[3,4] (66-68)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高校绿色建筑教学探索 张旭峰[1];姜燚威[2];萧颖琦[3];秦楠[4] (69-71)

居住区建筑布局对建筑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及建筑用能负荷影响研究 田芳[1];齐栩[1] (72-75)

论茶产业发展影响下村落格局与建筑类型的发展演变——以武夷山星村镇为例 刘韵琛[1];英浩[1] (76-78)

未来乡村建设路径探索——以浙江省永安村为例 郝同达[1] (79-81)

基于“老人-空间-资源”三要素耦合视角下的乡村养老聚居基本单元构建研究 郎圣伟[1];丁瑜坚[1] (82-85)

民族传统村落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环境研究进展——以广西为例 谭凯文[1];董楠楠[2] (86-89)

乡村振兴战略下六维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辛口镇第六埠村为例 许钟文[1];林建桃[1];胡洋[2] (90-93)

乡村民居空间多元内涵演进的辨析——基于东梓关村的田野调查 余沛东[1];吴璟[1] (94-97)

供需耦合协调视角下河北省乡村旅游供需均衡评价 王艳霞[1];宋晓晓[1];赵阳[2];张豪[3];王海燕[1] (98-100)

长三角一体化驱动下的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OI数据挖掘 杨雨昕[1];王伟武[1] (101-103)

“产-景-村”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环境设计实践研究——以南昌市乡村振兴示范点黄港头自然村为例 邹芷怡[1];龙春英[1];钟庆[2];谢瑞轩[1] (104-106)

嵌入式乡村养老设施核心问题探究——以河南省崇义镇为例 卢鹏[1];张婉莹[2];古晨乾[2] (107-109)

胶东滨海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以青岛周戈庄村为例 李超[1];徐启明[1] (110-112)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关联性研究——以重庆市嘉西村社区为例 王海燕[1];杨青青[1] (113-115)

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文化支撑 蔡尚伟[1];杜洋[2] (116-118)

乌鲁木齐市社区家庭直接碳排放影响研究 邵新刚[1];闫玉珍[1] (119-121)

基于体检评估的社区安全生活圈构建研究——以邯郸市主城区为例 郭健[1,2];于鹏飞[1];王竞晖[1] (122-125)

“三生空间”协调视角下湖北省石牌镇空间优化浅析 金莹[1];杨晶晶[1] (126-128)

合肥老城区小学地下接送空间设计初探 余廷伟[1];许杰青[1] (129-131)

基于POE的城市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研究——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为例 胡牮[1];王林涛[2] (132-134)

因地制宜、乘势而上,打造海岛县城综合性城市节点——温州市洞头区同心广场交通旅游综合体策划研究 吴越[1];吴轩然[1];周颖[2];姜中月[3];韩泽旭[1] (135-138)

城市绿地地下空间开发特点及优化策略研究 张戈元[1] (139-141)

站城融合背景下高铁枢纽换乘空间的场所营造研究 向文静[1] (142-145)

基于静态数据分析的中小城市城市设计——以成安县为例 唐保文[1,2];刘健[1];马利霞[2] (146-149)

基于POI的TOD项目设计策略研究 王楠[1];梅振宇[2] (150-153)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功能性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胡蝶[1];贾适夷[1];王霞[1];李佳宸[1] (154-157)

集体建设用地新政下的城中村复兴模式探讨——以华工-伯克利“黄埔新溪国际城市设计工作坊”为例 苏平[1,2];王云逸[1];林琳[3] (158-161)

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中的社会创新 王世军[1];华夏[2] (162-165)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特色街区更新策略 赵志坤[1];宋祎[1] (166-168)

主要发达国家小城镇更新中政府干预方式的演变与启示 莫洲瑾[1,2];刘美娴[3];曲劼[2] (169-171)

城乡共融发展路径:乡村记忆嵌入如何助力安置小区更新改造——基于宁波农民安置Y小区的案例分析 王非凡[1];李蔚[1];葛雯雯[2] (172-17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产业园区改造分析——天津大学科技园项目实践 张雅卓[1];罗美玲[1] (175-177)

“双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防疫能力提升设计研究 高冲[1];赵小龙[1] (178-180)

城市触媒下历史保护街区“去景区化”更新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片区为例 陈可[1] (181-183)

美丽城镇建设背景下千年古城的数字化复兴模式研究——以杭州市建德梅城为例 张营营[1] (184-186)

差异性主体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影响和应用研究——以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马越[1];李楠[2];王仲伟[1] (187-190)

文脉延续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探讨——以宁都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苏月蓉[1];李立新[1] (191-194)

城市更新背景下长租公寓的选址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张宇程[1];周大伟[2] (195-198)

当代美国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文件的三个特点:务实、动态、灵活 卢倚天[1];赵志青[1];杨棋琛[1];卢听雨[1] (199-201)

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性策略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 李之吉[1];赵张泽群[1] (202-204)

工业废弃地活化更新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苗明瑞[1];吴尧[2];冯律航[3];龙婉月[4] (205-209)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生态特征探析 魏文静[1];林祖锐[1];谭志成[1] (210-212)

基于知觉体验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以豫北纱厂为例 郭苏琳[1,2];王思玮[1] (213-215)

新乡土主义视野下的福州梁厝历史街区营造研究 林丁丁[1];徐子涵[1];徐兰[1];林菲[1];郑玮锋[1] (216-218)

城市历史空间作为“袭产”的有机更新探讨——以上海武夷路地块为例 时慧[1] (219-221)

基于SFM数字化测绘的城墙遗产历史信息解译与病害研究——以罗马梅特尼亚城门为例 陈露[1];徐一书[2,3];曲继萍[2,3];陈斌卿[2,3,4,5] (222-226)

基于都市史与空间句法的近代都市构造研究——以江户东京日本桥地区为例 俞羚茜[1];霍达[2] (227-230)

淮阳古城形态特征识别与生成原则探析 单漫漫[1] (231-233)

基于GIS技术的胶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郭晓涵[1] (234-236)

社区营造理念下旧城活力评价研究——以山西太谷古城为例 王晋芳[1];曹晔[1];吕志宏[2];董婉茹[1] (237-239)

生活圈视域下的人民公社乡土建成遗产研究 余飞[1,2];郑丹彤[1];朱薏[1];沈超然[1,2] (240-242)

万部华严经塔塔基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方叶[1];韩瑛[1];杨昌鸣[2,3] (243-246)

明清泉州海防聚落体系营建智慧研究 许少聪[1] (247-250)

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清代石狮造型对比研究 任帅[1];刘宇博[1];徐张昕子[1];郭潇[1];范一峰[1] (251-253)

空间正义视角下游园空间品质均好性评价研究——以邯郸市古韵园为例 白梅[1];周洋[1] (254-257)

儿童健康效益下的体育公园环境策略研究——以杭州亚运体育公园为例 梅婷[1,2];吴震陵[3] (258-261)

基于庭院可食地景的设计与应用 江梓嫣[1];毛仙玉[2,3];唐卉哲[1];袁惠燕[1,3] (262-264)

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发展演变热点研究 吕静[1];朱家慧[1] (265-267)

基于稳定扩散模型的中小尺度风景园林空间布局方案生成探索 徐蕴博[1] (268-271)

厦门岛南部滨海开放空间声景优化研究 钱林燕[1];王绍森[1];王波[1] (272-275)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看盛唐时期的佛塔建筑 刘慧[1];肖灿[1];陈飞虎[1] (276-279)

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校园”——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概念设计为例 贺晓旭[1];林雨欣[1];孙明宇[1] (280-283)

艺术产业赋能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王晓冬[1];徐瑾[1];刘牧[2] (284-286)

传统和式建筑与日本家庭电影的相关性初探——以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为例 张赋祺[1];王绍森[1];韩洁[1] (287-289)

20世纪30年代大连“连锁商店街”店面设计研究 赵汉卿[1];缪远[2];吕忠正[1];王卓茜[1] (290-293)

基于岭南广府文化传承的都市乡村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以佛山里水镇为例 向姝胤[1];向科[2] (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