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 Culture

简  介: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建筑房地产设计、开发领域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建设、文物管理等部门的官员;图书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90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058/Z
  • 邮发代号:28-37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城市有机更新与中央活力区建设的文化价值 张力[1,2,3,4] (1-1)

城市有机更新语境下的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以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为例 唐存阔[1];张力[1,2] (2-9)

当代邻里锚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域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旧金山港湾枢纽为例 杨柳青[1];董玉香[1] (10-13)

泉州官式大厝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研究——以泉港区土坑村百万大厝为例 肖泽泓[1];吴志刚[1] (14-16)

江南传统民居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以浙江中部某农村为例 陈璀钰[1];毛珍珍[2];高玉兰[2] (17-19)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现代办公建筑设计探索——合肥市少荃湖科技园科创大厦设计解析 王明睿[1];马赛赛[1] (20-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杭州亚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季盼军[1] (22-23)

工业建筑——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行业的原点 王俊杰[1];陈启[2] (24-25)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体育馆赛后适用性评价指标集构建 刘亚娇[1] (26-29)

厦门中山路片区骑楼室内商铺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朱雅欣[1];袁炯炯[1] (30-33)

高校宾馆建筑绿色低碳更新优化改造——以南昌大学前湖宾馆为例 聂璐[1];郭超[1];王鑫阳[1];龚伟涛[1];肖芬[1] (34-36)

从路易斯·康到巴克里希纳·多西——基于理性构筑的地域适应性创作 吴航[1];董春江[1];王智峰[1] (37-40)

弹性设计理念下的复合型书店“1+N+”体验设计路径探究 李媛蕊[1];任彝[1];武文婷[1] (41-43)

文化景观驱动下福州昙石山文化公园及周边片区的总体设计研究 潘晓辉[1] (44-47)

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协同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徐金芳[1];傅晓敏[1];王玲琴[1];刘可文[1] (48-50)

基于韧性理念的杭州交通系统建设策略研究 王贺龙[1] (51-53)

城市群中县域产业谋划策略路径研究——以金湖高铁产业园为例 陈召[1];贺静[2];刘晓丹[3] (54-56)

文化景观视角下高平市传统村落区划研究 杜献宁[1];周顺杰[1] (57-59)

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襄阳市庞公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郭玉京[1];孙也淳[2];梁斌[3] (60-62)

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优化研究——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 冯真[1];黄唯[1];王頔[1];卢锐[1,2];吕文佳[1] (63-65)

我国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周狄挺[1];张侠[2] (66-69)

“城市人”理论下长春市湖东社区生活圈优化浅析 金莹[1];孙天奇[1] (70-73)

苏州古城蓝绿网络慢行系统建设研究 徐嘉琳[1];周钰翔[1];汪铄峰[1];张玲玲[1];代敏捷[1] (74-76)

基于CiteSpace的儿童友好街道研究进展与趋势 潘婉君[1];张力[2,1] (77-80)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途径 徐浩天[1];王韵迪[1];李兆然[1];冯梓尧[2] (81-84)

后疫情时代城市韧性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 沈爽婷[1];吴国亮[2] (85-87)

文化景观价值范式解析与认知框架研究 韩闻颖[1];王纪武[1];陈建文[2];董文丽[1] (88-91)

钱塘江流域滨水绿地视觉景观价值研究 张明看[1];王诗雨[1];金阳[1] (92-94)

设计“城市自然”:城市森林设计方法探究——以三林城市森林(楔形绿地)项目为例 陈灏[1] (95-98)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及优化——以苏州陆巷村为例 钱万溪[1];田雅丝[1];陆雨婷[1];陈家乐[1];施荟文[1] (99-103)

具身认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张赛[1];陈萍[2];吴抒玲[1] (104-106)

城市更新的典范——苏州狮子林的古韵新辉 郭轲蔚[1] (107-109)

海绵城市与住区景观融合设计探究 杨剑[1] (110-112)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近30年自然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刘力维[1];夏叶[1];陈礼蓉[1];唐晓岚[2] (113-115)

动态视景下的铁路沿线景观偏好研究——以京秦铁路北京中心城区段为例 蒙小英[1];郭志成[1] (116-119)

塔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建筑风貌研究 方晓格[1];王娟[1] (120-122)

千年古脉,光影新梦——依河而兴的滨水城市建筑光环境设计分析 王小冬[1,2,3];李宁[1,4] (123-125)

人口城镇化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 黄镓诚[1] (126-129)

我国图书馆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夏胜[1];赵子豪[2];史鑫钰[3] (130-133)

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对当下乡村建设的启发——以厦门市海沧区海沧村莲塘别墅为例 黄鑫鑫[1];吴世丹[1] (134-136)

面向老年人康养的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及本土化研究 林芷芊[1];刘群阅[2,3] (137-139)

沉浸式文旅视角下装置艺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梦回庐陵”景区为例 王敏娟[1,2];林芙蓉[3];余家兴[3] (140-142)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念下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安从工[1];刘军[1] (143-145)

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建筑装饰中的适应性研究——以太原督军府旧址为例 杨家威[1];王雯丽[1] (146-149)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学习空间选座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为例 张银瀛[1] (150-153)

大尺度圩田地区空间特色的认知及传承——基于多学科视野的文献研究 王羽[1] (154-157)

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建筑活化策略研究——以保定西大街为例 陈翔[1,2];张傅伟[1];王瑞丽[1] (158-160)

滇东喀斯特地区传统岩石村落风貌特征与保护发展研究——以罗平县白古村为例 桂涛[1];南月慧[1] (161-163)

编织空间、场所、文化——基于LocHal铁路遗产建筑再生设计的思考 闫丽丽[1];林涵瑜[1] (164-166)

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沈阳中山路为例 杨淘[1];李雅[1] (167-169)

基于再生建筑理论浅析浚县古城历史建筑的保护 于奇[1];王纪始[1];金莹[1] (170-172)

从苏州阊门的“拆、改、留”到历史建筑价值分析 陈铭方[1] (173-174)

基于文脉延续的遗址区村落景观营造研究——以云南晋宁石寨村为例 蔡澄瑜[1];高成[2] (175-176)

明太原府城镇远桥历史文化探析及保护利用 陈凯瑜[1] (177-179)

朝鲜王朝时期书院楼建筑的发展变迁及其功能特征研究 马曙晓[1];乔悦[1];黄炜[1];朱东奇[2] (180-182)

“想象”与“真实”:探索约翰·拉斯金威尼斯研究中的历史观及其形成 潘玥[1];史冬辉[1] (183-186)

山东淄博北崮山村传统民居营造特征探析 付衍健[1];梅剑平[1] (187-189)

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古城镇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的传承与新探 姬方超[1];戴佳楠[2];李春红[3] (190-19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与再利用研究——以石河子八一糖厂为例 侯雨欣[1];王丹[2] (193-196)

开埠背景下汉口市镇堡寨式聚落形态研究(1861—1927) 范浩宇[1] (197-199)

甘肃唐、宋、元木结构建筑调查与初步研究 王静[1];陈强[1];孙崇玉[1] (200-203)

既有汽车客运站转型城市分布式能源站适配性与策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汪杨[1];陈昌勇[1] (204-206)

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昆明市永顺里社区为例 卢嘉俊[1] (207-209)

哲学与建筑学的跨学科挑战——《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书评 王一涵[1];李一禾[2] (210-212)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建筑学教育与研究的演变与挑战 贺勇[1];徐珂晨[1];陈相权[1] (213-215)

数智技术驱动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田野调查 杨尧均[1];毛尹于[2];陈婉冰[3] (216-218)

产学合作探索融合地域建筑文化的应用型绿建人才培养研究 方建平[1];何烨[1];刘惠南[1];曹冬梅[1];陈成[2] (219-222)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工程造价BIM技术应用”课程为例 杨运球[1,2,3];何利军[1];王婷[1] (223-225)

利用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提取影响杭州市二手住宅价格的因子 曹献之[1,2];陆激[2,3] (226-228)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何佳莉[1] (229-230)

结构之形,表皮之用,建造之巧——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建筑技术教学探索 姚建强[1] (231-232)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改造提升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潮连岛卢边社区明清祠堂街为例 赵骏飞[1];刘辉龙[1] (233-235)

乡村招商引智与文化传承的设计策略——以临安太阳镇为例 方宏章[1];胡晓燕[2] (236-238)

基于增量决策树的可解释个体热舒适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李献英[1] (239-241)

“巷里诗外,黎园三味”,未来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探索——以杭州市拱墅区朝晖街道黎园未来社区为例 徐近[1];高冲[2] (242-244)

基于内涝防治的半干旱城市绿-灰-蓝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阳烨[1];王琦[1];孙晨[1] (245-249)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城市公园儿童友好空间需求分析 黄鑫慧[1] (250-252)

老年友好视域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李海洲[1] (253-255)

基于CiteSpace的特色小镇空间研究进展分析 刘灵芝[1];曹晓莉[1] (256-257)

基于科教融合的工作室建设,深化建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郭与浮[1];赵兵兵[2];张元一[3] (258-260)

职业本科建筑技术专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培养路径研究 郏瑞新[1];吴向明[1] (261-263)

粤东地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策略研究——以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工业集聚区为例 赖嘉娱[1];刘晓照[2] (264-266)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颜色特征提取方法 刘雯雯[1];叶芷姗[1];毛靓[1] (267-269)

美术类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郭卫宏[1];刘安骏[1] (270-273)

基于网络文本的历史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以青岛广兴里为例 宋蔚青[1];王兴田[1];徐玉浩[1];田野[1] (274-276)

磁性空间理论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以剑川古城早街为例 周怡[1];米泽玮[2] (277-280)

基于SPSS的福州市晋安区传统菜市场需求分析及提升研究 金函羽[1];肖雨昕[1];周凯文[1];郑泽楠[1];王炜[1] (281-283)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传统城镇公共建筑传承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冒亚龙[1,2,3];陈悦琳[1];蔡敏君[1];晏忠[3] (284-287)

校园+社区(UTOWN)——一种教学生活圈的探讨 张健[1,2];杨晓川[1,2] (288-291)

冷却铺装技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实地评估研究综述 郑荣德[1] (292-294)

城乡规划技术类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探讨 张振龙[1];孙鸿鹄[1] (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