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曾用刊名:冀东学刊;唐山师专学报

简  介:《唐山师范学院学院》创刊于1979年,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的特色,坚持开放型、高格调、高品位的办刊目标,以反映本校、本地区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为主,并为全国各大专院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促进校际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主要栏目:语言文学研究、政治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冀东文史研究、李大钊研究、创新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工作研究、编辑学研究、学子论坛、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研究、生物学研究、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等。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唐山市建设北路156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115
  •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1/G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5期

从《涧于日记》看张佩纶学术批评的特点 柯亚莉[1];高光新[2] (1-5)

袁黄宝坻施政措施考——兼谈袁黄的儒家施政理念 朱彤[1] (6-11)

李大钊的主要调查研究活动及其当代启示 张嘉升[1] (12-16)

全媒体环境下冀东皮影口述史的保护创新路径研究 刘华欣[1];薛宇航[2] (17-20)

长城文化品牌设计路径研究——以秦皇岛至唐山段长城文化为例 张璐茜[1] (21-25)

徐锴字词关系思想研究 张素凤[1,3];刘梦学[2] (26-32)

“匪”“非”关系辨析兼及读音问题 张萍[1] (33-37)

《宋代墓志辑释》录文考释四则 李梦[1];黄辉[1] (38-40)

先秦两汉“咸池”语义考 梁玉依[1] (41-45)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精神彼岸——女性精神图腾书写的启蒙向度 高姝妮[1] (46-51)

存在主义视角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贾琳琳[1] (52-55)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非自然叙事特征解读 曹颖[1];张淑梅[1] (56-59)

多变的艺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语言景观 张岳贤[1] (60-63)

“国学珍本文库”本《广笑府》伪书考 赵润娴[1] (64-68)

《崔寿馀墓志》“西蕃”考 苑恩达[1] (69-73)

战略地理视角的“渔阳太守彭宠反”考论 梁欣炜[1];王海[1] (74-81)

马克思科技观的生态向度探析 许优然[1] (82-86)

ESG评级分歧与独立董事薪酬 杨洲[1] (87-93)

老年人胆道术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唐晓静[1];郑芳[1] (94-9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以毛泽东的思考为中心的考察 刘建民[1];王钰涵[1] (98-102)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意蕴论析 杨启涵[1];马飞[2] (103-108)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进路 吕建春[1];崔乃忠[2] (109-113)

师范性与综合性:地方师范大学的同构建设 闫建璋[1];尚文华[2] (114-119)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薛筠铮[1] (120-126)

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基于“优师计划”背景 高鹏飞[1];蒋丽[2];尹婷婷[3];任翠香[4];马丽贞[3] (127-130)

专创融合视角下公费师范生双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周庆平[1];李伶利[2];吴树新[3] (131-134)

基于明辨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陈爽[1];赵欣[1];杨俊锋[1];杨会静[1];王莹[1] (135-138)

高校英语项目式教学对全人教育的体现及作用研究 张佳乐[1];高稳[1] (139-14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张金鸥[1];王淑娟[1];孙怡[1];周丽娜[1] (143-146)

师范类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 赵娜[1];常丽云[1];朱莲英[1];甄文全[2];李成会[1] (147-150)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刘建明[1];高佳祺[1];朱立明[1];高玲玲[2];王红丽[3];马振[1];陈秀梅[1];丁学森[4] (151-155)

基于C-STEM校本课程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马春秀[1];孙红杰[1] (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