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发展地理学科、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宗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追求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创办精品和特色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3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85/P
  • 邮发代号:36-109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4期

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辨析 赵鹏军[1,2];刘正莹[1];陈军[3] (1-8)

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格局:“钻石地区”与“大边疆地区”的分化与融合发展 修春亮[1];张伟[2] (9-14)

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志伟[1];程云鹤[1] (15-20)

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丽波[1];李馨雨[1];李细归[1] (21-28)

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耦合研究 江泽茹[1] (29-35)

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 周晓栋[1];张鹏[1] (36-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 王玉娇[1];千庆兰[1];陈清怡[2] (43-49)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的动态机理与障碍因子 赵菲菲[1,2];易萍[1];赵旭[1,2];胡政[1] (50-56)

中国城市技术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研究 王霄琼[1,2];薛鸿飞[1] (57-63)

沿海省份城市发展活力评价及其互动关系研究——以副省级城市为例 郭建科[1,2];郑玉[2];董梦如[3];金雪莹[4];田深圳[1] (64-71)

空间关联视角下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美仪[1];李玲[2];麦雄发[1] (72-77)

上海市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俞路[1];刘晨旭[1] (78-84)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汤洪霞[1];杨淼[1];李梦笛[2];张莉[1];邵志国[1,2] (85-90)

基于多源数据的县域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评价——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刘玉亭[1,2];郝蓓[3];范俞茹[4] (91-97)

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及保护开发研究 李淑娟[1,2];李丽娟[1];隋玉正[3] (98-106)

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胡淑芳[1];黄松[1] (107-112)

共同富裕视阈下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研究——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 苏卉[1];傅康佳[1] (113-118)

PPGIS视角下景观价值感知与游览路线的关系探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李新杰[1];赵寰熹[1] (119-126)

旅游驱动与传统制约:哈尼梯田地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制分析 刘正涛[1];华红莲[1] (127-132)

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基于30个省份案例区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宋羽[1];刘伟平[2] (133-138)

平原县域集市村特征及其对村镇规划的启示——以河南省宁陵县为例 吴娜琳[1,2,3,4];石博源[1];李小建[1,2,4];武小妮[1] (139-146)

平原农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乡村振兴路径——以河南省扶沟县为例 文倩[1,2];韩婧[1,2];范利瑶[1,2];蔡天毅[3] (147-153)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3个乡镇为例 杨宇豪[1];乔家君[1,2];王卫雯[1];朱肖勇[1];敦英杰[1] (154-160)

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分析 王韶华[1];赵暘春[1,2];张伟[1];成梦瑞[1] (161-167)

复杂网络视角下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归因分析 柳林[1];汪恒生[1];李万武[1];王晓霞[2];朱燕煌[1] (168-173)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李嘉宁[1];岳大鹏[1];赵景波[1,2,3];杨天宇[1] (17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