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发展地理学科、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宗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追求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创办精品和特色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3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85/P
- 邮发代号:36-10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杰[1,2];陆洪阳[1];刘华军[3]
(1-7)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收敛性分析
宁朝山[1];李可馨[1]
(8-13)
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
周丙锋[1];史静[1];谢新水[2];刘晟[3];曹倩倩[1]
(14-22)
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凯[1];刘美伦[1];叶俊[2]
(23-28)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海东[1];李桥兴[1,2]
(29-36)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位及空间格局分析——基于城市多元要素流视角
张傲翔[1];苗成林[1,2];陈峥妍[2]
(37-44)
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胡绪华[1,2];张祖冲[2];李新[2]
(45-53)
河南省县域国土空间效率格局演变及关联网络特征
魏建飞[1];刘玖榕[1];李强[2];董佩佩[1]
(54-61)
2000—2020年中国收缩城市的识别及演化规律分析
张胜楠[1];龙世洪[1];蔡恩香[1];马俊柯[2];李玲[1]
(62-69)
重庆市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及均衡性研究
元文彬[1,2];杜久升[1];王羽[1];刘鼎铭[1]
(70-78)
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与机制完善——以郑州市建成区为例
谭云[1];王景旭[2,3];杜军[2,3]
(79-85)
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街道品质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
顾康康[1];杨梦玲[1];敬瑶[1];张馨木[1];董冬[1]
(86-92)
基于多出行方式的老龄人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高英杰[1];吴帛阳[2];谢秋兰[2];张誉[2];范凌云[1,3]
(93-99)
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点空间布局与发展途径研究
孙玙[1];冯慧[1]
(100-106)
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与优化路径
陈佩瑶[1];刘晓琼[1,2];刘清[1];胡颖超[1];范维[1];赵珈锐[1]
(107-113)
海南岛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陈智健[1];孟元[1];杨定海[1];肖玉冰[1];袁一哲[1]
(114-121)
乡村民宿价格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以江西婺源县为例
年柏翰[1];冯兴华[1];翁盈盈[1];江丽珍[1]
(122-129)
聚落“双修”视域下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及保护探索——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古城村为例
薛乾明[1];宁雷[2]
(130-136)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付柯锦[1]
(137-142)
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槿[1];方志勇[1];石元博[1]
(143-150)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
周小平[1];姬林[2];谷晓坤[3];申端帅[1];刘博研[4]
(151-157)
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宋小语[1];赵林[1];张春霆[1];孙向红[2];刘清春[3]
(158-165)
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郭文强[1];于忠萍[1];雷明[1,2];史瑞雪[1];韦星羽[1]
(166-172)
西北五省人口生育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政策启示——基于1990—202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董晔[1,2];李智雯[1];周书航[1];包安明[3]
(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