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灾害学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21-2022)

简  介:《灾害学》创刊于1986年,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季刊。由于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以,刊登各种有关自然灾害内容的稿件;又由于其冠名《灾害学》,所以,其他非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的稿件,亦是本刊登载的主要内容。本刊在创始之时,曾受到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钱学森、于光运等同志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目前共有13位院士作为本刊顾问和编委在为办好《灾害学》杂志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期刊的学术价值把关。它反映了院士们对我刊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灾害学》杂志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

  • 主管单位:陕西省地震局
  • 主办单位:陕西省地震局
  • 创刊时间:1986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边家村水文巷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811X
  • 国内统一刊号:CN 61-1097/P
  • 邮发代号:52-4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论灾害事故预防应对的调查评估问题 刘传正[1];米文忠[2];黄帅[1] (1-7)

综合理解韧性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洪涝灾害韧性及分析框架 孔锋[1,2,3];米胤瑜[1];王一飞[4] (8-15)

《灾害学》2023年期刊影响因子及主要评价指标 (15-15)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韩俊杰[1];石红艳[2];初征[1];翟墨[1];那荣波[1];季生太[3];何锋[1];庞云超[1];姜丽霞[1] (16-21)

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评估研究——以恒口老街区为例 刘冬[1];周思萌[1];彭建兵[2,3];申艳军[2];周鑫玥[4] (22-29)

基于SBAS-InSAR和光学遥感的天津市北部山区潜在滑坡识别研究 王勇[1];邢振涛[1];李锁[2];闫勇[2];司甜[1] (30-35)

政府培训对洪灾风险区农户防灾减灾意愿与行为影响研究 王智[1,2];张枫琬[1,2];刘邵权[1];徐定德[3] (36-41)

社会治理视域下应急物流架构设计与运行机制体系构筑 刘明洋[1] (42-47)

我国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实践对比研究 熊政辉[1,2,3];曲哲[2];宁超列[4,5];卜春尧[6];尹建明[7];薄涛[8] (48-52)

行为暴露视角下高温健康风险评估——以南京市为例 张钰佳[1];翟国方[1];何仲禹[1] (53-60)

韧性视角下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协同网络研究 白鹏飞[1];谭小虎[1];李洁[1] (61-66)

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半U形地下空间烟气运动参数的机器学习预测 徐志胜[1];殷耀龙[1];雷志强[1];陈诗仪[1];应后淋[1] (67-73)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黄土滑坡概率与可靠度分析——以榆林市朝阳路滑坡为例 黄立新[1];李成[2];郭伟龙[1] (74-79)

耦合“现状—趋势”的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 艾合麦提·那麦提[1];曾坚[1];宋苑震[1];刘祥[1] (80-85)

湖南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邵磊[1,2];胡刚[3];田优平[1,2];旷嘉琦[1,2] (86-91)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极端暴雨成因分析及成功预警 郭萍[1,5];段绍玲[5];郑建萌[3];张万诚[1,2,4,6];陈静[5];杨宏庆[5] (92-101)

台风“暹芭”对湖南影响的分阶段对比分析 唐明晖[1,2,3];陈龙[1,2,3];赵恩榕[1,2,3];王强[4];陈紫妍[4] (102-109)

从镇雄1.22山体滑坡事件浅析冬季滑坡伤亡事件规律 黄远东[1,2,3];许冲[1,2];薛智文[1,2,3];胡杰[1,2];郭永翔[4];付登文[5] (110-116)

灾害态势感知: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侯俊东[1,2];唐范[1];郭海湘[1,2] (117-122)

淤地坝溃坝风险性评估综述 黄波[1,2,3,4];张耀南[1,2,3,4] (123-128)

地下综合管廊天然气泄漏扩散及爆炸研究综述 沈静[1];杜胜群[1];李昕岳[1];杨凯[1];吕鹏飞[1] (129-134)

我国应急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初探 肖甜甜[1];张志[1];王毅[1];王棚飞[1];狄瑞晟[1];邢晓毅[1] (135-139)

系统论视阈下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失灵模型研究 陈梁[1,2];陈威[1,2];王修来[1,2,3] (140-145)

应急一体化管理、区域竞争力与城市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窦路遥[1,2];魏凤[1,2,3];邓阿妹[1,3];辛竹琳[1,2];冯宇[4] (146-15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模型研究 王剑伟[1];凌大荣[1];李德[1];李睿[1];赵爽[1] (153-159)

需求不确定下的两阶段应急物流选址-路径研究 王庆荣[1];王雪娜[1];朱昌锋[2];李裕杰[1] (160-166)

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评估——以深圳市为例 胡文昊[1];尚凯[2];葛懿夫[1];翟国方[1];张钰佳[1] (167-173)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深层地下空间亚安全区选址研究 蒋辰瑜[1];李超[1];杨瑞航[1];周铁军[1,2] (174-179)

不同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溃口展宽历程的水槽试验研究 焦其宪[1];马鹏辉[1];吴靓[2];彭建兵[1];李泽坤[1];韩宁[1];陈立森[1];冉林[1] (180-186)

喜马拉雅山区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地质灾害灾情差异研究 兰思辰[1,2];邵丽竹[1,2];肖怡晴[1,2];郑相宜[1,2];王瑛[2,3] (187-193)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测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李佰辰[1];贺玉德[1,2];李佳培[1];葛明娜[1] (194-198)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滑坡识别及监测分析 李泉林[1,2];李秀珍[2];龚俊豪[1,2];赵晨澄[1,2] (199-206)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题演化聚焦特征研究——以“河南暴雨事件”为例 李燕凌[1];伍可欣[1] (207-212)

台风灾害影响的产业链跨部门传导机制——以台风“天鸽”为例 林舒婷[1];夏琳琳[1];王晓明[2];梁赛[1] (213-219)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的余震序列特征与地震灾害效应 刘婷[1,2];何骁慧[1,2];计婷婷[1,2];覃乙根[1,2];郑文俊[1,2] (220-226)

基于应急疏散的滨海地下交通枢纽空间精细化分区研究 瞿扬[1];李彦潼[1];张赫[1];王睿[1] (22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