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河池学院学报

河池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曾用刊名: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河池师专学报

简  介:《河池学院学报》是河池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河池学院办学力量和学术科研的窗口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前身是1981年创刊的《河池师专》,1982年更名为《河池师专学报》(季刊),2004年6月更名为《河池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曾获得“第六届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2008)、“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8、2012、2017),“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0)、“第三届广西装帧设计优秀期刊”(2011)、“广西期刊奖提名奖”(2011)、“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2012)、“广西高校学报优秀团队”(2013、2014、2018),“广西高校精品学报”(2015、2019)、“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2018)、“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2019)等荣誉。 《河池学院学报》设置的栏目有:文学研究(侧重于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长寿·养生·旅游研究、语言学研究、刘三姐文化研究、教育学研究、经济·管理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艺术探索等,重点打造文学研究(侧重于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长寿·养生·旅游研究栏目。 《河池学院学报》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一隅,放眼大千,开放办刊,突出特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文流。致力于熔思想性、学术性、高校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为一炉,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办刊宗旨;定位为“高校性、学术性,地域性、民族性”,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搭建交流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传播地方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 《河池学院学报》本着“立足一隅,放眼大千”的办刊思想,走开放办刊之路,有计划地约请一些国内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为本刊撰稿,确保每期学报都有学术份量比较重的文章。有了这些学术名家的参与,刊物学术含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保持和发展了我校文科学报的一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学术科研,彰显了河池学院的思想高度和办学志向。学报开放办刊的特色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作为地方高校学报,《河池学院学报》在坚持开放办刊的同时,注重本土学术力量的凝聚和提升,注重本土文化的研究,注重新领域的开掘,如设置了文学研究(侧重于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长寿养生旅游研究等常设栏目;“民族·民俗研究”栏目为学报重点栏目,该栏目涵盖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研究,主要刊发华南地区汉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群形成、发展、演化及其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等领域的学术论文。而“长寿·养生·旅游研究”这一栏目为服务和促进广西“国际长寿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广西旅游发展新一极、国际长寿养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发掘和传播长寿养生旅游文化,以长寿养生文化及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长寿文化、养生文化、旅游文化、长寿养生资源保护与利用、长寿养生产品的开发、长寿养生旅游规划与产业开发等;进一步发挥了地缘地域优势,更有力地突出了本刊熔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地域性、民族性为一炉的办刊理念。既体现了本刊浓厚的人文关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判断力,也展示了本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

  • 主管单位:河池学院
  • 主办单位:河池学院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龙江路42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021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32/C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3期

河池学院学术专著推荐(十四) (0-0)

叙事情节的终极母题及其哲学阐释 夏德勇[1] (1-7)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基本经验——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之一 欧造杰[1] (8-15)

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发现与建构——以莫言和格非为中心 郭芳丽[1] (16-23)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余华《第七天》的生命意识之诗性书写 马会莹[1] (24-30)

文化展演与仪式重构:徽州右龙板凳龙仪式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 陈文苑[1] (31-39)

文化认同与传承实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咸水歌传承人张健仔为例 彭静[1];杨轲晴[1] (40-46)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重论域 黄冰凤[1];唐世纲[2] (47-5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PCK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杨雪静[1] (54-61)

智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反思 郑永涛[1] (62-69)

地方性文学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红豆》杂志为例 练彩利[1] (70-76)

基于新质生产力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研究 简志超[1];王少泉[2];曹冬英[2] (77-83)

治理有效视域下实现乡村高效能治理的路径探究 钟卓良[1] (84-90)

宋朝伊斯兰教政策述论 郭学勤[1] (91-96)

嘉靖倭患群体分类观补缀 王子尚[1] (97-106)

由图像到文本——论《九老图》及《九老图诗》的生成 赵一帆[1] (107-114)

论苏时学的校勘活动 陈丕武[1];刘海珊[2] (115-120)

道光初期广西思恩府乡村保甲网络的重建——以思恩知府李彦章《思恩府新编保甲事宜》为重点 周莹[1]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