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

Chinese Journalis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0-2011)

简  介:新闻专业刊物。反映国内外新闻动向,评价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和精彩新闻照片,研究和探讨新闻理论,交流采编经验,指导新闻实践。

  •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1146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75/G2
  • 邮发代号:82-2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透过新场景 看见新生活》 鲁鹏[1] (2-2)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新华社系统性变革——在2024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傅华[1] (4-6)

延伸拓展,让新闻影响力最大化——光明日报神山村报道的启示 王慧敏[1];邢宇皓[1];王斯敏[1];卢泽华[2] (7-14)

超级工程 记录奇迹 鄢婧雯[1] (15-16)

用情展现中国经济的烟火气和坚韧性 李婕[1] (16-17)

记录生命禁区的动人故事 王川[1] (17-18)

你们长眠 我们常念 王斯敏[1] (19-20)

让更多负重的肩膀被看见 王玉[1] (20-21)

从写好人到做好人 刘家福[1] (21-22)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季洁[1] (22-23)

竞技不止在赛场 张宏达[1] (23-25)

一个女记者的7年调查之路 杨昉[1] (25-26)

探索的勇气 张扬[1] (26-27)

刻骨铭心的“最后一次通话” 许光平[1] (27-28)

用心讲好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评审体会 陈开和[1] (29-30)

守正创新话变革——2024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侧记 何小凡[1] (31-33)

“专精特新”:新时代体育报道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析 余孝忠[1];高鹏[1] (34-37)

以叙事创新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对非传播体系 应强[1];黄伟[2] (38-41)

在影像落子 在传播破局——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思考 王建华[1] (42-46)

新闻从业者坚定拥抱AI,但如何不被AI替代?——世界四大通讯社应用人工智能实践的启示 熊争艳[1] (47-50)

打造主流舆论宣传的生力军——媒体“网红”的价值、现状及打造路径 朱智宾[1];张倩[1] (51-54)

“网红”型媒体人是“网红”吗?——影响力经济中的相容与相悖 董晨宇[1];曾湘映[1] (55-57)

“网红”型媒体人国际传播能力培育的六个维度 郑锦强[1,2] (58-62)

主流媒体“网红”型媒体人的创新发展之路 张进进[1];勇佩言[2] (63-66)

“网红”型媒体人的传播范式和内容嬗变——以浙江电视台“小强说”账号为例 曹莹[1];王志强[2] (67-69)

视频化表达 直播式互动——“网红记者”晏秋秋的转型之路 郭文才[1];蔡骏[1] (70-74)

向新求质 推动主流媒体全面挺进数智融合主战场 魏星[1];刘宏[2,3] (75-77)

七大维度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郭全中[1,2];彭子滔[1] (78-81)

浅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与方法 安娜[1] (82-84)

内容为本 融合为要 服务为翼——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的系统性变革实践 吴中美[1] (85-87)

记者的光亮 邵晶[1] (88-89)

《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执照 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杭春燕[1,2,3] (90-92)

《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如何打造爆款 孙宏阳[1] (93-95)

《亚洲共此时》:新闻“裁缝”的巧思 周文[1] (96-98)

文明交融论:中华文明新主张 (99-101)

打造兼具学理性与传播性的智库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调研与发布体会 刘华[1];陈瑜[1];史春姣[1] (102-103)

知识、思维与论证:新闻评论写作的三重逻辑探析 秦红雨[1];杨志远[1] (104-109)

以优良作风锻造优质文风——试论抓住调查研究这个改文风的“牛鼻子” 陈建飞[1];李剑[1] (110-113)

全媒体时代重要节点党报版面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姚广宽[1];徐超超[1] (114-117)

重要事件现场 站稳国家立场——清水英男来华谢罪报道体会 杨思琪[1] (118-120)

记者转型:用AI技术多元呈现新闻 付永奇[1] (121-122)

以“美”的视角创新地方国际传播路径——以柳州市融媒体中心实践为例 李斌[1];黎寒池[2] (123-125)

“健康中国”语境下如何做好心理危机事件报道 陈刚[1]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