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数学教学通讯

数学教学通讯

Correspondence of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曾用刊名: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初中数学辅导:初中版;数学教学通讯:新课标中考数学;数学教学通讯:中学生版初三卷

简  介:《数学教学通讯》近30年坚持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数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坚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读者要求,为读者提供实用、优质的教学研究平台与资源。本刊以“贴近课改、服务教学、共同成长”为办刊宗旨,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教育实践,着力打造集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数学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西南大学
  •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数学学会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875
  •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064/G4
  • 邮发代号:78-1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1期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数学微项目教学实践研究——以“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为例 姚国强[1];姜灵灵[2] (3-6)

“学”为核心指引下的深度思维教学反思——以高三一轮概念复习课为例 王惠清[1];王小青[2] (7-9)

整体视域下基于函数视角的数列单元教学研究 何宏[1];付雅忻[1] (10-12)

融入开放性问题,开展“发现式”课堂教学——以“超几何分布”概念教学为例 史霞芬[1] (13-16)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海伦和秦九韶”为例 张露[1];晏娜[2] (17-20)

挖掘知识教学功能,发展数学运算素养——以“向量数乘运算”教学为例 陈益圆[1] (21-23)

关注探究过程 体验知识形成——以“等比数列”教学为例 魏斌[1] (24-26)

PCK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函数的零点”教学为例 王丹[1] (27-29)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 刘芳芳[1];许清[1] (30-32)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以“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教学为例 杜欣[1] (33-35)

基于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探究——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为例 时慧[1] (36-38)

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探索——以一道圆锥曲线试题讲评为例 韦启诚[1] (39-41)

“微专题”优化高三二轮复习策略的实践——以“正切背景下三角形最值问题”的复习教学为例 陈灯煌[1] (42-44)

问题引领探究 探究提升素养——以“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为例 陈飞[1] (45-47)

错误分析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 许细妹[1] (48-50)

指向“建构——连通”的教育形态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为例 周慧[1];吕作文[1] (51-53)

信息化教学还原概念生成过程——以“抛物线的概念”教学为例 朱沈瑶[1] (54-56)

探究性学习视角下高中数学二轮复习习题讲评课实践研究——以“动态三角形的最值问题”的复习教学为例 丁玲玲[1] (57-58)

以生为本 关注过程 提质增效——以“数列通项的求法”复习教学为例 羌丽[1] (59-60)

关注学生理性思维 实施数学有效教学——以“余弦定理”教学为例 陈水木[1] (61-62)

亲历研究过程 提升学习品质——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为例 冯娟[1] (63-65)

过程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公式教学实践研究——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 舒志福[1] (66-67)

以教学活动为载体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复习课为例 郭涛[1] (68-69)

同课异构 精彩无限——以一道数列问题的同课异构教学为例 黄金平[1] (70-72)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杨叶飞[1] (73-75)

UbD理论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吴小妹[1] (76-78)

“生本”理念下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任春花[1] (79-81)

关于高中数学公式教学的思考——以“三角恒等变换”教学为例 许毅翔[1] (82-84)

HPM视角下“数系扩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黄艳[1] (85-87)

立足错因分析 发展数学思维 提升核心素养——以“函数极值”的错题教学为例 杨志福[1] (88-90)

多方探究寻真理,理解本质再推广——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第11题的拓展探究 刘庆[1];余业兵[1];马宇阳[2] (91-93)

关于数列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教学探究 王草野[1]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