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集刊
简 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年刊,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 主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主 编:王巨山;陈华文(名誉)
- 创刊时间:2008
- 出版周期:年刊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25806-7
- 单价:
- 总价:
总第辑
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退出机制的调查与研究
叶涛[1]
(2-25)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以中泰竹笛非遗工坊为例
吴姗姗[1];王巨山[1]
(26-40)
日常生活批判视角下“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的嬗变
黄思琦[1];马宏儒[2]
(41-55)
金华道情传承者朱跃文口述实录
南鸿雁[1];余雨桐[1]
(79-102)
河南范村狮子社火民俗复兴的实践路径与表演模式
薛腊梅[1]
(103-118)
从“食物”到“长物”——全球史视野下的武夷茶文化图式变迁
朱新屋[1]
(120-135)
浙江纺织文化的历史人类学溯源
王天红[1];王逍[2]
(136-149)
东晋至南宋钱江观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
陈科锦[1]
(150-168)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机制
田洪影[1]
(169-188)
兔神崇拜的生成、流变刍论
韩雅迅[1]
(189-206)
家族祭祖仪式的社会功能及变迁研究——以繁昌中分村徐氏祭祖为例
戴敏[1]
(207-223)
民族记忆的媒介:达斡尔族的木轮车及其文化意义
孙玉明[1];邓凌羽[1]
(224-233)
基于RMP分析的区级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宁波奉化区的个案研究
陈映婕[1]
(236-258)
符号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文创设计研究——以潍坊风筝为例
周春发[1];李萌[1];贾琛瑜[1]
(259-273)
文旅融合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传播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
孙丰蕊[1]
(274-294)
数字人文赋能地方戏曲文化传播策略构建
刘涛[1];邹正洪[1]
(295-309)
金华赤松子导引术日常生活建构
董丽雯[1];林敏霞[1]
(310-328)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间性表达
张祖群[1];赵浩天[1];刘芳铭[1];史云菲[1];周婉莹[1]
(329-347)
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影像建构与文化传播
薛景舒[1]
(350-365)
民俗视角下台湾翻拍片的在地化实践——以《当男人恋爱时》和《诡扯》为例
翟嘉璇[1]
(366-376)
动画中的民俗——民俗元素在国产动画中的运用
来书吟[1];景秀明[1]
(377-388)
符号学视域下非遗短视频的文化认同建构
尹慧姿[1]
(389-401)
早期电影中的民俗元素及其应用(1913—1949)
尤思敏[1];姜常鹏[1]
(4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