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史志
简 介:《巴蜀史志》是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方史志双月刊,是传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的桥梁,是联系地方志工作者和社会的载体。其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基本追求,以文化感、历史感、社会感为己任,以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为准则。自1982年1月创刊以来,为传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指导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编纂,加强四川地方史志学术研讨,交流国内外修志信息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栏目主要有时政辑要、封面故事、蜀中人物、史料之窗、家风家训、志鉴研究、资治探索、志者情怀、方志资讯等,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通讯》以及省外多家地方志期刊转载。
- 主管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主办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20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265X
- 国内统一刊号:CN 51-1616/K
- 邮发代号:62-31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举行
(F0002-F0002)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扛起战略腹地使命
申福建
(1-1)
赓续文脉守初心 数媒发展创未来——2024年度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传播力分析报告
齐杨鑫[1]
(4-7)
抗战时期自贡盐业的“增产加运”
张建[1]
(8-13)
乐山人民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赵志强[1,2]
(14-19)
戎州燃热血 浩气映长天——抗日战争中的宜宾
袁刚[1]
(20-24)
柔肩担兴亡 素手挽山河——四川妇女在大后方投身抗战的五个历史片段
俞慧敏[1]
(25-32)
音乐家沙梅抗日救亡的历史功绩
肖杰贵[1];李政[2]
(33-39)
前线浴血卫山河 后方倾力固根基——从四川省志看四川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雷雨露[1]
(40-45)
几经辗转 初心未变
陈序[1];屠然[2];肖林
(46-49)
我的抗美援朝岁月
苏东来[1];姚瑞喜[2];黄川模[3];李云久
(50-53)
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
宋键[1]
(54-63)
情多难忘忧家国:革命家、诗人、鉴藏家杨庶堪
江荞[1]
(64-69)
哲人巍巍 师者蔼蔼——贺麟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刍论
张立诚[1]
(70-75)
唐宋巴蜀医药文献初考
施春华[1]
(76-79)
易学在蜀 于兹为盛——宋代巴蜀易论文献纵论
潘悦[1]
(80-85)
融旧开新:清代巴蜀《诗经》学著述初考
王贞贞[1];刘杨[2]
(86-91)
“水电报”的精神分析
蒋蓝[1,2,3]
(92-99)
艰苦卓绝筑天路 砥砺奋进续华章——档案见证川藏公路70年
(100-103)
成都饮食文化中民族元素与地域元素的交融典型
陈姝好[1]
(104-107)
简议《华阳国志》对方志“地理”属性的传承与创新
李果[1]
(108-113)
浅析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
王海国[1];沈洁琼[2];张继刚[3];唐冬[4]
(114-117)
川派文创设计中儒家思想的运用
王虹[1,2]
(118-121)
三线藏品的特殊性及藏品征集难点研究——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
冷永红[1]
(122-125)
如实记录双城建设 深度见证改革前沿——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录(2020—2024)》
方茜[1]
(126-127)
读史更知蜀天阔——读《四川简史》
粟舜成[1]
(128-129)
方志与我:从笔尖到心间
陈世松[1]
(130-133)
悠悠逢此生 情系修志缘
李长清[1]
(134-137)
深耕方志润巴蜀 匠心融墨写春秋——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点赞
伍锋[1]
(138-139)
工作动态
(140-144)
作品选
(145-145)
油画《老兵》
张国忠
(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