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简  介:《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杂志中影响力靠前,实务性突出。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协会‘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东南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部合作设立《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栏目,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关切媒体融合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合办的《海峡传播》栏目以促进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互信为宗旨,研究两岸传媒发展现状,在舆情、媒体转型、传媒政策、新闻教育、两岸交流等各种传播相关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一个两岸传播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互动的学术空间;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作《华莱坞电影研究》栏目着眼华莱坞电影生产机制、传播路径、收视规律和文化环境,共同描绘和规划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宏图和愿景,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由新闻媒体提供新鲜案例和思考,由传播院校提供前瞻思路和理论分析,《东南传播》促成学界和业界在学术平台上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用户生产内容。本刊既是传统媒体业务探讨和论文发表的学习园地;也是传播院校科研活动总结和教学成果推广的理想平台。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西环南路1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8期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再生产路径研究——以贵州台盘村“村BA”现象为例 罗坤明[1];黄东升[2] (1-6)

日常生活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研究——从贵州台盘村“村BA”谈起 陈璐[1];林凯[2] (7-10)

实然、应然、必然:共同体视域下民族影像表达的三维辨析 范申申[1];于淼[2] (11-13)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短视频化传播的风险防范 包紫晴[1];钱宝平[2] (14-17)

数字时代的媒介:图景、实践与认识 胥迪[1] (18-21)

从“身体在场”到“数字具身”:元宇宙VR新闻具身传播的范式转型及其伦理挑战 贺丽青[1,2];杨璨[3];邓智奇[4] (22-25)

短视频何以慢之:融合模态·情感共创·文化修辞 刘济君[1] (26-29)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互动叙事中的“涌现”范式转型 张一凡[1];郭大卫[1] (30-35)

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实践研究——以《海峡都市报》为例 祝可旸[1] (36-39)

地方主流媒体AI视频制作应用的机遇、挑战与规范 王庆桑[1] (40-42)

县级融媒体引领下的乡村形象建构协同路径——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分析 邹越[1] (43-45)

具身认知视域下新闻真实的消解与重塑 向越[1];段峰峰[1] (46-48)

港媒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无穷之路》的跨文化叙事革新 沙垚[1];汤继运[2];余程程[2] (49-52)

中国故事的智媒重构:AIGC技术生态中的网络文学“出海”传播策略探究 陈睿[1];张翠艳[1] (53-57)

短视频时代的“TikTok难民”现象:症候解构、理论批判与中国策略 吴逸豪[1] (58-62)

中国形象的民间话语表达与媒介叙事转向——以YouTube博主的视听传播实践为例 代海燕[1];党东耀[1] (63-69)

闽台融合背景下IM两岸青年影展对平潭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 孙汶亚[1] (70-73)

社会化媒介生态下红色影视面向青少年传播的路径建构 崔倩倩[1] (74-78)

女性主体性书写与叙事异质性:中国女性电影文学成长叙事的百年流变与当代转向 许航[1];李婉莹[1] (79-83)

打捞历史: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记忆政治的空间表达 齐虎[1] (84-87)

显在、隐在与遍在:福建乡村题材电影中的城乡互动现象 温文杰[1] (88-93)

多元镜鉴:福建电影中的女性伦理叙事 陈奕霏[1] (94-97)

“爷青回”:基于盒式磁带的数字怀旧文化研究 张欣[1];曲沛楠[1] (98-102)

新媒体赋权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权威建构与权利调适——对湘西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媒体使用的媒介人类学考察 孙立青[1] (103-107)

从“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浅析新全球化视角下中美网络舆论场域中的文化博弈 王侃[1] (108-111)

互文、隐喻与重构:返乡青年的政策话语与主体叙事 余城宏[1];周孟杰[2,3] (112-115)

青年数字化生存中社交媒体倦怠的行为动机与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徐垚[1];侯博文[2] (116-119)

赏味“电子榨菜”:青年情感孤独与时间焦虑下的整合型互动仪式 王波伟[1];张小蕾[2] (120-125)

积极老龄化:农村老年群体日常媒介实践与身份协商——以福建Y村为例 郑恬恬[1];郑璐[2];刘文恺[3] (126-129)

基于Bubble平台的中国粉丝虚拟亲密关系的情感消费研究 秦天浩[1];于梅婷[1];张卫亮[1,2] (130-134)

虚拟数字人在品牌传播中的角色扮演与印象管理优化 曹玉月[1] (135-138)

人力资源视角下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变革策略 王敏敏[1] (139-142)

从“声音景观”到“数字声境”:人文纪录片的声音叙事与美学创新 陈小晰[1];马瑞[2] (143-145)

《新乡村》:农民口述表征中国乡村变迁史 孙海龙[1] (146-149)

人工智能语境下AI生成式微短剧的视觉机制和审美体验 刘茜[1] (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