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之害须常思
华金良
《贞观政要》有言:“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意思是说,对于嗜好和欲望,贤人同愚人一样都有,但贤德之人能节制,不使它超过限度;而愚蠢之人则放纵欲望,最终酿成恶果。这警示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欲望需要涵养境界和定力、学会慎独节制,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
人生而有欲,欲望有积极合理之欲和消极非分之欲。积极合理之欲,如求知欲、成才欲、成功欲等,是动力之源、进取之基、事业之梯;消极非分之欲,如贪欲、嗜欲等,则可能会让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可以说,能不能崇德向善节制自己的欲望,不仅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走向和结局。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诱惑越来越多,对党性觉悟和思想定力的考验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握有权力,“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只有做到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善于节制欲望,才能拒腐防变、洁身自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常思贪欲之害须明理。“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对于贪欲之害,古人总结出很多深刻道理。诸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悟深悟透这些凝练人生智慧的道理,对于党员干部戒贪节欲大有裨益。“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党员干部要明晰戒贪节欲之理,最根本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跳出“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的“小我”追求,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常思贪欲之害须修德。“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事实表明,一个人如果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够始终坚守“吾心有主”的信念、砥砺“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品格、展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境界,从而不会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动摇。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崇德修身最重要的是加强党性修养。习主席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坚强方能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面对各种诱惑,党员干部要做到清廉自守,就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看开功名利禄、看淡个人得失,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常思贪欲之害须守纪。“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纪律规矩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也是戒贪节欲的“紧箍咒”和“高压线”。心中有了纪律规矩的“戒尺”,知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能够自觉节制欲望,少犯或不犯“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错误。常思贪欲之害,就必须认真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强化敬畏之心、增强纪律定力,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出边界,确保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为、不净之地不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