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韦 欣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方向路径。

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回望来时路,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共产党人无不以“公”字立身。方志敏被捕后,面对敌人诱降凛然回答“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焦裕禄在兰考475天,用生命诠释“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22年,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献给国家……这些精神坐标都彰显了共产党人对待公私问题的态度,而这正是衡量党性的根本标尺。一路走来,从筚路蓝缕到创造辉煌,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始终做到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以坚强党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强化党性锤炼、加强作风建设,自觉用公私这把尺子检视自我,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明晰公与私的界限,在公私分明中修身立德,在公而忘私中担当作为,在大公无私中提升境界,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坚持公私分明的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就要常修党性这个“最大的德”。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私利,是起码的为官品德和从政操守。那些公私不分、私欲熏心、以公谋私者,既为百姓所不容,也难逃法纪的惩治。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公私之间如何取舍,是对官德人品的有力检验。公与私的背后,往往是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较量,一旦“私”字当头,道德丧失、党性弱化甚至违法乱纪是迟早的事。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党性修养,必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分清公私界限,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定力,把“公”字刻在灵魂深处,把“私”字置于法纪之下,始终不为名利所缚、不为物欲所动、不为私心所扰,凡事出于公心,做到以公立矩、以公立信、以公谋事、以公创业。

砥砺公而忘私的担当精神。党章明确规定,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正确对待公私关系,既看态度,更看行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要恪守党性原则,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不断强化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意识,自觉摒除私心杂念,不为私欲所累、不为人情所扰,始终坚持秉公履职;勇当时代先锋,面对深刻变化的百年变局,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以冲在前、干在先的精神状态,做到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敢于较真碰硬,摒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消极做派,面对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做到旗帜鲜明、敢于亮剑,面对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坚持守正创新,冲破思想僵化、思维固化的藩篱,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敢闯前人从未涉足的险滩,在积极进取中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涵养大公无私的境界追求。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事当前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作祟,首先想到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得失,体现出干事创业的境界追求。回望百余年党史,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质朴之语,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都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宽广视野和人民情怀。百余年风雨兼程,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使党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以“修己以安百姓”为镜,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训,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勇往直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善于以党史明镜照鉴自身,常修“忘私”之境界,常怀“戒私”之敬畏,常行“克私”之实践,努力用“无我”成就“大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