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上好港澳青少年的国史必修课

本报记者  李永杰、陈雅静


国史教育作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血脉的关键纽带,对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意义非凡。上好港澳地区的国史必修课,是凝聚人心、传承文化、促进港澳地区与内地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不仅关乎港澳地区青少年对国家历史的全面了解,更是增强民族自豪感、筑牢爱国根基的基础性工作。

国史教育筑牢认同根基

历史教育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港澳地区的国情国史教育,明确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传承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画出海内外支持‘一国两制’事业的最大同心圆”。在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回信中,习近平主席更是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广大香港同胞素有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这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希望你们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国史教育事关国家认同。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教育政策上不断调整,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并已展开工作,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工作方向,在社会积极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香港教育局修订了《初中中国历史印刷教材编写指引》和《高中中国历史印刷教材编写指引》,对以往的错误史观进行了纠正。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国史教育始终贯穿其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2006年,澳门特区颁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随后,在2014年颁布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发布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系列行政法规,这些法规为开展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爱国爱澳、包容和谐是澳门社会不变的底色,是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政治基础。”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在今年4月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时表示,要传承爱国爱澳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开放包容,展现更大魄力,把澳门中西文化荟萃、天下英才汇聚的国际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

“在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力加强国史教育,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表示,这不仅是培养港澳居民,尤其是年轻学子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最为关键、有效的途径,更是促进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

国史教育不仅是提升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提出,“一国两制”既是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深度融合,也是历史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完美契合。对于超大型国家的治理而言,必须做到内外兼修,全方位统筹兼顾。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诸多重大问题时,更需具备清晰、深刻的认识。在持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过程中,既要勇于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也要努力补上国情国史这一重要课程,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筑牢根基、增添动力。

港澳国史教育扎实推进

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国情国史教育在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落地。如今,爱国爱港爱澳核心价值的培养,已在各阶段教育中逐步实行,并推广至香港和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介绍,中国历史已被列为澳门基础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程。澳门特区实现了大中小学校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全覆盖、规范化,并成立学界升旗队。此外,澳门特区还专门建立了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祖国和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让爱国爱澳传统薪火相传。

加强青年人的国情教育与国民身份认同,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在香港,初中中国历史科已被列为独立必修科,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通识科,旨在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慎思明辨能力,以正确理解国家发展、香港定位以及世界大势。2022年,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联合国史教育中心(香港)将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剪辑为可供课堂使用、学生自学及教师知识增益的三类短片,并作为配套教材在香港中小学课堂推广,在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史、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自2022年起,香港中小学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与此同时,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学习和推广得到进一步加强,国情国史教育不断深入,香港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短板正逐步补齐。

加强国史教育,教材是关键。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龚志明表示,澳门获内地专业出版机构的支持,出版中学《历史》教材,以及中小学的《品德与公民》《中国语文》等教材,其中全套《品德与公民》及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及参考使用率达100%,高中《历史》教材使用及参考使用率达95.7%,并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历史》教材供国际学校使用。

内地高校针对港澳台学生专门构建了符合他们特点的国情国史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例如,暨南大学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基于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体系——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发展导论”,选修课“‘一国两制’与民族复兴”等,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暨南大学首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在线开放课程。

新时代,香港特区政府正努力推动与内地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合作呈现出积极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康介绍,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发起“香港中国学术人文川流计划协议”等项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领域中青年学者担任香港知名中学学术顾问,相互结对交流。“这些青年学者不仅前往香港中学为学生们授课,还邀请香港学生到内地参观交流,甚至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互动。”她表示,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增进香港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与认同,促进内地与香港在文化教育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叶桂平谈到,澳门特区政府通过组织“国防教育营”“毕业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实地探访内地历史遗迹,增强对国家历史的直观认识。同时,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社会团体合作,建立动态资源平台,提供时政新闻和教学资料,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大事。“以澳门城市大学为例,每当中央发布最新大政方针之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邀请内地权威专家来澳门宣讲和解读,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前沿,认识国家发展大局。”他说。

暨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每年组织约500名优秀港澳台侨学生前往山西、江西、贵州等地的港澳台侨大学生国情教育基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促使优秀港澳台侨学生沉浸式参与到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在体验和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国史教育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与祖国紧紧相连。”暨南大学文学院2022级学生谢艺凡表示:“作为一名香港学生,我深切体会到国史教育对个人成长与认知塑造的重要意义。”“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不仅赋予我们继往开来的使命,更点燃了我内心炽热的民族自豪感——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铭记历史、传承薪火,方能为祖国的繁荣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不断完善港澳国史教育体系

国情国史教育是助力港澳青年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国情、提升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情国史教育在港澳地区的实施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港澳地区学生对国史相关问题有了正确认知,学校和教师对爱国爱港爱澳教育如何开展有了进一步探索。同时,港澳学生通过参与内地交流活动,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农表示,澳门在大中小学开展国史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例如,在教材采用上有新进展、教育内容上有新统一,在教学实践上,也经常赴内地参访,以实地考察推动澳门青少年对国家发展的认识。“香港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国史教育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叶农看来,港澳特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加强对国史教育的管理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特别是在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授课教材、统一教学形式、统一教学考核方面。此外,港澳地区各学校应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度出发,积极在校内开展统一的国史教育。

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及国民教育,不同背景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不同程度的国民教育课程,各级学校也积极参与对宪法、澳门基本法的宣传和推广。“新时代,澳门青少年的国民国情教育更显重要。”叶桂平建议,在充分尊重澳门基础教育多元特性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国情国史教材的编写工作,适时将相关课程纳入制度,培养、配备专业师资。澳门青少年要深入祖国各地,真正认识这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文明大国,“比如,澳门没有农业,可以让他们深入内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线,切身体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国家好,香港更好;国家好,澳门更好。李晓兵表示,如今的港澳青少年都是回归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只有通过良好的国情国史教育,才能真正了解香港、澳门的前世今生,真正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国史教育能够帮助港澳青少年清晰理性地认识港澳地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定位和角色,进而理解“一国两制”伟大创举。他同样希望港澳青少年深入祖国内地,不仅是北上广深这些现代化的世界级都市,还有西北的荒漠戈壁、东北林海雪原等,“这样才能感受祖国的辽阔与伟大,才能彻底激发民族自豪感”。

国史教育对于塑造国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让港澳学生认识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是学校教育应有之责。

展望未来,学者们表示,港澳各界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多元教育方式,培养和加强港澳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内地青少年一起,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