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方能止战
王 强
1937年7月7日,对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宛平城的硝烟战火,拉开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的黑暗序幕。88年过去了,卢沟桥畔的枪声早已远去,但那段用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历史一再警醒我们,想要和平,就要有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打胜仗的制胜能力;只有强化打仗思想、做好打仗准备,方能慑战止战,和平发展才有保障。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日本帝国主义胆敢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出于侵略者弱肉强食的反动逻辑,所倚仗的是当时明显强于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优势。1937年,日本工业总产值为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钢铁、石油、铜的产量分别是中国的145倍、129倍、124倍……由此上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由于政治腐败、军备松弛,导致国家屡遭列强侵略和掠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揭示了一个道理: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而卫和平,则和平存。
对于战争这个“怪物”,“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当卢沟桥畔硝烟升腾、战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抗日战场上,各种作战形式相互配合,既有战略上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速决的进攻战,又有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作战形式,还有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遍地开花。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正如习主席所说,“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体悟和平的珍贵。20世纪上半叶,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告别战争、拥抱和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当和平力量足够强大,就能以战止战、赢得和平。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在人类头上。面对可能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战争,必须用敌人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以武止戈,目的是“止戈”,关键在“精武”。军事力量的价值不仅在于“决战”“胜战”,还在于“慑战”“止战”。建设强大军队,做好战争准备,才能平时慑战、危时止战、战时胜战,才能真正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新特点,发挥好军事力量的战略功能,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永做人类和平事业的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