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申珂瑜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其中之一就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实现了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等治理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当前社会发展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各类风险隐患对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能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消除在萌芽,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不同于西方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证。习主席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要推动形成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共同应对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两新”工委统筹指导、行业管理部门具体指导、行业党组织直接负责的工作体系,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做好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清醒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的治理,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社会治理全链条,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泛参与者。要坚持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四下基层”制度,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真正实现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治理成效人民评判、治理成果人民共享。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

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点环节。体制机制创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有利于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要加强基层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完善基层权责清单,解决基层“有责无权”“小马拉大车”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分工合作、具体推动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破解城乡二元治理难题。

把强化科技赋能作为重要抓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治理相关法规、制度、标准、政策,拓展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使社会治理更具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