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焦桐”看党性
莫正攀 陈铭杨
在河南省兰考县,有一棵不寻常的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亲手栽种的,兰考人民叫它“焦桐”。“焦桐”不仅是漫漫沙丘变“千顷澄碧”的见证,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爱戴与怀念。从“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的誓言,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坚守,焦裕禄用一生的忠诚与奉献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具有的坚强党性。
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学习、思考、修养中锤炼出来的。当年兰考连年受灾,一部分干部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焦裕禄就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认识,激发大家的干劲和斗志。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事实证明,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认识到,理论武装绝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而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信念的强大动力、增强党性的“源头活水”,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锤炼政治品格、坚定价值追求、提升精神境界、砥砺作风操守。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纪律越严明、守纪越严格,越有助于淬炼党性。焦裕禄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家人和身边同志,得知儿子看“白戏”后,他不仅让儿子将票款如数交给戏院,还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当前,各种利益诱惑、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严守纪律规矩,防止在各种诱惑的侵扰和考验中迷失方向、丢失自我。要把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使之成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习惯,不断校正思想偏差、提升政治觉悟,让党性修养在严守纪律规矩中得到淬炼和升华。要以“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自觉,秉公用权、严格自律,不存私心半分,不越雷池半步,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磨砺意志、锤炼本领的“磨刀石”,体现着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焦裕禄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和“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身患重病仍带领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努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用行动证明了“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像焦裕禄一样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负责,在担当作为中淬炼坚强党性。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推诿、不绕行、不躲闪、不拖沓,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克难,在解决复杂矛盾中展现政治智慧;面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政治担当,让党性在担当作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今“焦桐”依旧茂盛,焦裕禄的故事仍在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从他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坚强党性的淬炼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遵规守纪、强化担当作为的“久久为功”。“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前进道路上,面对严峻复杂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使命任务,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在常学常新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改造思想、净化灵魂,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