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弘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系列谈②
钱均鹏 王增祺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当晚,她们共铺一床旧棉絮,合盖一条军被。第二天临行前,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一条棉被虽被剪成了两半,红军和老百姓的心却紧紧连在了一起。穿过岁月长河的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历史见证,更是无形的精神路标,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人民,便没有人民的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从革命战争年代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鲜明提出“军队的作风要做个好样子”;从攻打锦州时“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到解放上海时不扰民露宿街头;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疫情……军民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贯穿我军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印证了一代代官兵服务人民的不懈追求。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十一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征程上,我们要时刻牢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刻于心、见于行,永远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铸牢军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保证。面对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多元多样的思想文化冲击,必须紧紧扭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命根子”,做到坚决听党指挥,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要牢记“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在思想改造中强化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在理论武装中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把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体现在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实际行动上,落地于为人民服务的不懈追求和献身强军伟业的奋斗实践中,始终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做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定捍卫者,做人民生命财产和和平劳动的坚定捍卫者,确保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世世代代安享和平。
履行职责,坚持“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是一支军队建设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关系军队性质宗旨和发展方向,影响甚至决定军心士气和战斗力水平。我军是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忱,转化为精武强能、矢志打赢的行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扛起职责,不辱使命。要聚焦根本职能,强化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全面提高新时代练兵备战水平和打赢能力,全面锻造捍卫人民利益的过硬本领。
践行宗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坚定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要时刻心系人民群众安危冷暖,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排忧解难、造福兴利,树立新时代人民子弟兵良好形象。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战争的传统谋略优势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动员和汇聚更广泛的资源力量,持续夯实打赢未来战争的深厚基础,不断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