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身段”彰显为民情怀务实作风
黄兰君
“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一张经典照片生动诠释了焦裕禄同志的这句经典名言。照片里,焦裕禄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走进盐碱地,蹲下去查看庄稼长势,与群众一起寻方问策。这个“蹲下去”的姿态,正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动人的“身段”。习主席在浙江考察谈及共同富裕时曾强调,“一定要放低身段来干这件事”。“放低身段”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情怀与作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在“放低身段”中涵养为民情怀、锤炼务实作风、砥砺奋斗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履职尽责、挺膺担当、苦干实干。
放低身段,首先要摆正位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宗旨的践行者、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必须时刻以百姓心为心,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隔心墙”,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摆正位置,没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实践证明,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当年,焦裕禄到群众家里去,一句充满真情的“我是你的儿子”,一下子就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认可。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群众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放低身段,就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既身入基层更心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汲取群众智慧,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架起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放低身段,根本取决于政绩观。“身段”是姿态,更是格局;放不下的“身段”,背后往往是偏移的政绩观。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干事创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政绩、名声和口碑。习主席强调,“一定不要有标新立异、好大喜功、‘放卫星’、作秀出彩的思想”。现实中,少数干部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发展,只考虑“头顶上的帽子”“屁股下的位子”,忽视了“群众的日子”,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放低身段,就要彻底摒弃那种为了个人政绩而标新立异、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树立为民务实的政绩观。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清醒认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既谋一时又谋长远,既谋一域又谋全局,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秉持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注重质量效益,戒骄戒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以实实在在成效将群众工作做到位、落到底。
放低身段,更要脱鞋下田。当年,为了摸清东山地质、气候特点,拿到治沙第一手数据,谷文昌踏遍了全县412个山头,最终总结出木麻黄种植的“六大技术要点”,并大规模推广种植,终于成功固定住了全县80%的飞沙。放低身段是态度、是前提,而脱鞋下田才是行动的关键。人民群众处于生产生活实践一线,对情况最熟悉、对问题最了解。解决基层难题的“金钥匙”不可能凭空产生,而要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用智慧和汗水获取。要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主动下高楼、出深院、进田头,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调研,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哪些方面调研,不畏难、不怕累、不嫌烦,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虚心当好“小学生”,开好“诸葛亮会”,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想,在向群众虚心请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