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黄 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从内部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征程上,唯有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与社会活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能。
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是应对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未来竞争优势、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点。“十四五”时期,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充分释放社会创造活力,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从现实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着国内发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卡点瓶颈。要清醒认识到,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激发内生活力,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强动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为发展增动力、激活力。”《建议》聚焦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对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等,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这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自豪感。强调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这将有效地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增强动力活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为人民群众满怀热忱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政治保证。贯彻全会精神、落实规划建议,要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创新机制建设,《建议》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这是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的战略举措。
坚持在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中增强动力活力。一个安全、公平、包容、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充满活力的沃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结束,就召开了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为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作风保证。这些要求和举措,对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建设,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培塑社会环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培育宽松包容的创新文化,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树立激浊扬清的社会风尚,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促进全社会一心一意干事业、团结奋进谋发展。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