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运用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程建设

朱红英、季毕玲、吴奥坤


思政课程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思政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智技术从一种辅助手段逐渐转变为结构性要素,正在深度重构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形态。“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征程上,应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和数智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丰富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优化评价标准,构建起全要素联动、全场景覆盖、全过程贯通的新型育人模式,助力思政课程建设提质增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

丰富课程内容体系。思政课程内容体系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点。当前,数智技术快速发展为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手段。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快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为课程内容体系的丰富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一方面,通过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涵盖理论经典、红色文化、时政热点等要素的思政教育数据库,形成分主题、分层次、分对象的资源矩阵,满足师生精准检索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进行具体分类和智能推荐,形成“内容找人”的主动服务模式,不断增强师生教与学的便捷性与适配性。此外,还可以借助数智技术跨学科整合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资源网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传统思政课堂常面临“单向灌输”“参与度低”等困境,而数智技术的应用能够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推动教学方法向互动化、精准化、个性化转型。一方面,通过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长、互动频率、测试成绩等),结合智能算法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及认知盲区,制订“一人一策”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另一方面,利用智慧教室、在线讨论平台等,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在理论讲授中嵌入实时热点话题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拓展师生、生生互动维度,使课堂从“静态传授”转向“动态共创”,让学生在混合式课堂中不断增强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拓展课程教学空间。当前,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全域课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育人新格局。一方面,通过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载体,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实现主流价值观的精准触达,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借助数智技术打造实践育人云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例如,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开发“云参观”系统,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虚拟研学,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信仰的力量;联合企业、社区搭建“云端实践基地”,开展远程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使学生在云端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优化课程评价标准。传统评价方式偏重结果性考核,而通过数智技术能够实现全过程、多维度的动态评价,推动思政教育评价从“经验判断”向“数据佐证”升级。一方面,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全流程数据,结合技术分析其观点表达的逻辑性与价值倾向,形成综合性评价报告。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支持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从而有效实现评价结果的反哺作用,推动教师挖掘分析教学堵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体而言,数智技术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通过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空间、优化评价,思政课程建设能够突破传统局限,形成“内容有深度、方法有温度、空间有广度、评价有精度”的思政教育新生态。前进道路上,我们需进一步加强数智技术应用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在守正创新中强化育人功能,真正成为“触动心灵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