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周永生、侯嘉斌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古希腊的哲学启蒙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技术教育,从德国的大学科研革新到美国硅谷的创新生态,无不印证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加突显。我们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更是科学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文明演进逻辑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积极创办各类学校、开展识字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明确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深刻改变了国家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才能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主动。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需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加快推进教育体系转型升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二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扭住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着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必须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锚定普惠、公益、优质、均衡发展方向,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必须一体统筹推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打造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上,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好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坚持战略引领。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来理解把握教育的功能定位,统筹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发挥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功能。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优先规划教育布局、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条件,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确保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深化改革创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革新思维理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注重用创新的思路办法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效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注重数智赋能。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坚持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思路,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要素进行全方位迭代升级,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助力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缩小教育领域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普惠共享,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势,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规模创新性应用,跑出中国数字教育的“加速度”,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
凝聚强大合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自觉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教育事业高起点布局、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细化举措和配套政策,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决策部署和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拓宽延伸教育场域载体,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和良好局面。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担当作为、践行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