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
张 航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并能对人类实践行为发挥作用。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具特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价值体系,构筑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不仅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且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也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是相互融通的。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人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科学揭示蕴含其中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强大认识工具和有力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不仅始终刻印在人们的内心,而且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念,既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也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在如何理解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把人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从系统观念出发把握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都反对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仅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而且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从这个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于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着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追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远大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先贤历来有胸怀天下、匡时济世的志向,也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在《礼记·礼运》中,古代先贤就曾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存在高度契合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所蕴含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