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郑吉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既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又展现出真挚的人民情怀,体现出坚定的人民性,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以人民性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着力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过程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正是由于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格局,因而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能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经济发展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搞建设,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谁享有发展成果等重大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具体到经济来说,“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一科学论述延续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以人民性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寓于科学性之中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深入提炼和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中的规律性成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寓于科学性之中,突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首先强调尊重经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作用,扫除人为障碍,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贸易畅通、百业兴旺。”针对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寓于科学性之中,还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要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人在经济规律面前并不是被动的。“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有实践基础的”。领导干部是广大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统一于伟大的经济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是经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和人民性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而高质量发展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觉利用经济规律,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并依靠大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而杰出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突出个人代表,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