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
涂小雨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13日 06版)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的重大命题,强调“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必须充分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以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汇聚起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1.什么是高质量的劳动创造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成了“完全的人”的形成。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高质量劳动创造是顺应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劳动创造,是广大职工群众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高质量劳动创造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劳动创造。创新是高质量劳动创造最显著的特征,充分彰显了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广大职工群众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既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者,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破解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必须增强创新这个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劳动创造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马克思在《贫困的哲学》中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以高质量劳动创造更好服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新跨越,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跨越发展、优势再造,形成具有划时代生产力标志的新的“手推磨”“蒸汽磨”。
高质量劳动创造是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劳动创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两大杠杆,即人的杠杆和物的杠杆。”而生产力的物的杠杆如果离开了人的杠杆就无法发挥作用。高质量劳动创造意味着,作为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劳动产品具有更高竞争力创新力,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同时也成为广大劳动者构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劳动创造是质量更高、效能更优、方式更新的劳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对劳动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更加丰富多彩的劳动产品、更加科学舒适的劳动方式、更加体现市场价值的劳动创造的需要。高质量劳动创造要求广大职工群众既要热爱劳动、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更要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造,不断提升劳动创造的人文素养、科技含量、价值容量,以勤劳双手和聪明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2.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劳动创造之间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是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的发展,本质上与高质量劳动创造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大会上指出,“要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广泛开展各种建功立业和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开拓进取,在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胆探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以此来理解,高质量劳动创造的核心是“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路径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开拓进取,在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胆探索”。
高质量劳动创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呼吁新的创造活力和动力动能,而广大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劳动创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新动能,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深入高效,助力新兴服务业和消费产业快速升级,塑造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质量劳动创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竞相涌现,为高质量劳动创造提供了广阔舞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对劳动创造的质量、效能、方式,对劳动技术和业态模式的创新,对劳动产品和劳动效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指明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生长,都需要高质量劳动创造。
高质量劳动创造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着力点。全球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创造的竞争,谁拥有走在时代前列的高质量劳动创造和高素质劳动大军,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外部冲击影响加大。面对冲击与变局,必须以高质量劳动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主力军作用,发掘、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高精尖”科技人才。
3.高质量的劳动创造从何而来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最进步的阶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的劳动创造,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引导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大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和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探索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社会普遍认可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育格局和技能形成体系,引导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坚持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制造业企业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
健全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造体系。健全完善各类人才培养、使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大力调动科研人员、创新人才、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并不断完善劳模工匠开展传帮带的工作平台和渠道,更好发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加快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工匠学院,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评选中的名额,推动产业工人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激励广大劳动者练强精湛本领、尽情施展才干,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创新创造、攻坚克难。
完善职工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制度。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要体现在亿万劳动者身上。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推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有效提升职工群众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和劳动条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
(作者:涂小雨,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