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上海智库论坛2024“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在同济大学召开

2025年01月1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2024年12月8日,上海智库论坛2024“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在同济大学召开。 

  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为主题,邀请多家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学术期刊等专家学者和领导,共同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智库论坛2024“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会议现场 主办方提供 

  深入理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影响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尤建新分别致辞,表达了对论坛形成高质量成果的期待。开幕式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邵鲁宁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主持,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任声策,《中国科技论坛》原副主编张九庆,上海市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丁兴标,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剑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卢超,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常旭华等七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任声策做了题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高成长科创企业”的主旨报告,并发布了《育科创2024——城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指数》和《锐科创2024——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创力排行榜》,旨在关注何种环境更有利于科创企业成长。任声策提出,当前科创企业培育领先城市集中在东南地区,北京以满分居榜首、深上广杭苏等紧随其后,“东优于西、南优于北”格局明显;相比2023年,2024年各地区培育生态得分普遍下滑;具体到城市,成都、重庆和郑州近年来在科创企业培育方面表现亮眼。 

  我国当前科创企业科创力到底如何?报告表明,不同行业企业科创力表现差异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创力优势企业最多;新能源领域科创力优势企业表现最好、呈现“少而精”的态势;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的科创企业科创力则亟需加强。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科创企业科创力得分分布呈金字塔型,高分企业少,大多企业集中在低分区域,科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仍然任重道远。值得注意,今年任声策教授在2023年锐科创报告基础上,新增科创企业科创力年度比较内容,分析历年来各行业已上市科创企业的科创力整体变化情况,以期为政府部门就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制定相关IPO政策提供建议。 

  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新型生产关系 

  张九庆介绍了特朗普政府放松监管对AI产业的影响。他认为,特朗普政府强调要以最少的监管监督推进AI发展,并以自由市场的方式加速技术进步。美国保持国际竞争地位提高技术壁垒,可能会拉大AI科学技术与中国的距离,AI用于国家安全将扩大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AI作为消费类产品形成出口管制,对我国AI科技进步形成阻碍与挑战。 

  丁兴标聚焦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开拓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思考,认为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从实践层面,我国已经发展、形成了初步的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形态、产业形态,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从理论层面,理论命题的提出给予了原则性基础性阐述。他倡导学者们切实关注现实问题,真正把大家的智慧转化成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成果。 

  杨庆峰带来“智能增强工具及其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为题的主旨报告,以工具的哲学理解为切入点,探讨了智能增强工具应用下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问题。在数智时代,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劳动工具可能消融在主体中或者取代人类主体。这些都会影响着生产关系的构建。 

  张剑波以“对建构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关系的认识”为主题,从直面数智化变革的挑战,重构新型生产关系的视角,全面分析了未来产业的趋势和特征、面向未来产业的生产关系变革及其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建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策略等。他提出,发展未来产业,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有利于其革命性优化配置,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不会一蹴而就,需共同努力,政策持续改进、企业持续创新、教育持续改革。 

  卢超从“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强化科技安全、保障二者良性互动”三个方面展开,认为“开放—安全”是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特征和建构要求,要把握“开放”与“安全”,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常旭华以“高水平创新和高效率转化协同提升研究”为题作了报告。常旭华表示,在基础研究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内生创新和成果转化必须置于突出位置,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关系的调整更显得尤为迫切,且这种调整离不开高水平创新与高效率转化的协同提升。 

  论坛下设平行论坛一青年论坛,由邵鲁宁主持,来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8名博士研究生,分别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共创、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大学专利转让、绿色算力中心建设、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上海邮轮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等主题分享交流,同济大学教授周文泳、上海大学副教授薛奕曦进行论文点评。 

  平行论坛二期刊论坛由《Asia Pacific Journal of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主编常旭华汇报期刊发展情况,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谈毅、张九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西民、《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徐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周春玲、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国际合作部部长郑碧等作交流发言。 

  主办方表示,在此次论坛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建设性的观点得以交流,期待交流成果转化为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行动方案,助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和支持下,由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主办方提供

 

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主办方提供